第四章 考入大学
记得自己自从挖河回来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一刻也不闲着,马不停蹄的学习,一直到深夜还不熄灯。每次都是母亲催了又催,才抱着课本睡去。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开始读书。因为李志从心里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认识到唯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让自己和家人都能抬头挺胸的做人!
这次挖河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也使重新返校的他斗志昂扬。他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他要让村里人都看看,自己是怎样考上大学的!三年的高中生活在忙碌中悄然滑走,很快迎来了人生关键的高考三天。考场上他拼尽力全力,发挥到了极致。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直到最后的打铃交卷时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他去吧!李志彻底的放松,一连睡了三天才爬起来。
还记得填报志愿前,他专门征求了老师的意见。班主任张老师仔细了分析了他三年来的成绩,给出了他两条路:一、报考军校,将来做军官荣归故里,造福一方。二、报考师范,将来做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李志觉得当官也只能为很少的一部分人服务,而做老师,却可以拯救许多像他一样的苦孩子。让更多的穷人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毅然选择报考了师范学院。填好志愿表李志便匆匆回家帮妈妈干活了。
终于,一纸山东曲阜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大红的通知书,耀红了母亲一家的脸,更荡漾了李志的心。他知道这是他跳出农门的入场券。今天他终于可以骄傲的大喊“大学我来了!”
消息不胫而走,半天功夫就传遍了小小的村子。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母亲忙里忙外地应酬着。李志也傻傻地笑着迎来送往。有人说:李志可是从建国以来,我们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你们李家可是坟头上冒青烟了。有人说,在古代这可是秀才,以前进衙门都不用磕头,他李哥九泉之下也可以闭眼了!也有人说,李志从此可就是吃国家粮的人了。与我们这些泥腿子不一样了。李志很纳闷,明明昨天还在一起玩,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还是我,又没有生出三头六臂。为什么今天人们都这样恭维着说话呢?
几天后,大学开学。由于是师范生学校有国家补助款,并不需要多少学费钱。所以母亲这次粜了几袋粮食,就凑够了他的住宿费和书籍费。送儿子离开家,搭乘客车前往山东曲阜。
李志来到大学视野瞬间被打开,原来世界这么美这么大。同学们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学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尽力的相互沟通着。上一届的学长引领着他,参观了学校的角角落落,还给他讲了圣人“孔子”的故事,并特意告诉他“来曲阜必须要先参观“三孔”。学长边走边介绍“三孔”的情况,引得李志心生向往。
于是,周末就与同学们参观了“三孔”圣地。原来课本上的孔子就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而今孔子就在身边。他恍惚间觉得自己与圣人孔子竟身处同一空间,只是时间错位了。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他在心底默默地下定决心,孔子是第一位开启平民教育先河的人,在孔子眼中众生平等,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他开始开坛讲学。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成就了一代圣贤。李志心中默默树立了自己的志愿。将来自己毕业后,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教好书,育好人。”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
大学里的李志,一日三餐都做好了详细的计划。因为作为家中的老大,他太明白自己的家庭状况了。母亲省吃俭用的供他读书实属不易,他必须做到生活上极致的简朴,尽力压缩开支。他总是中午打一份素菜,然后在厨房加入一点免费的辣椒或者食盐,吃一半再留一半,晚上只买两个馒头就着中午的剩菜吃下去。后来,辅导员发现了这个秘密。为他找了一份晚间的工作。帮一户人家的孩子辅导作业。每小时五元,这一下晚饭大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
后来他又为学校的图书馆担任书籍维护员,这样既不耽误看书时间,还能把过期的报刊拿来做剪报。他从此也培养了自己做剪报的习惯。毕业时他的剪报做了厚厚的十几本,还被学校里广为传阅,视为榜样。周六周日他也从不跑出去游玩,而是跟物理系的教授学习电器知识,这些业余时间得来的知识,为他今后的独撑门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李志的大学四年没有浪费过一分钟,每一天他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毕业时,别的同学有的牵手女朋友,有的留到大城市找到心仪的工作。当老师问他是否愿意留校做教授时,他没有丝毫得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农村中学,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要用毕生所学,教好每一个农村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他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垫脚石。背着沉重的书籍和大量的剪报,李志信心百倍地回归他无比热爱的家乡。他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回报家乡,他要让更多的孩子脱离农门,报效国家。
李志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挥之不去。一想起自己的学生,李志很兴奋。他坐起来点燃了一支香烟,袅袅的烟幕中,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老婆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