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由矛盾构成的,只是我们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比如考注会与喜欢绘画,是两个矛盾,工作强度和喜欢自由也是两个矛盾,高薪高管和300元学徒工也是两个矛盾。
到底该如何选择?在“在行”上(在行:胡晓妃),我一对一解决了向你一样困惑的年轻人超过几百个案例,当然这不是一段文字能后完全实现的。
可以把背后的逻辑做分享,我们的工作岗位按照纵向划分为后台、中台、前台。
后台:技术类工作,比如财务、法务、软件开发、编程;
中台:管理类工作,比如人力资源、项目管理、运营、行政等工作;
前台:业务类工作,比如销售总监、合伙人、总经理、CEO等工作;
人生规划可以是从后到前的过程、也可以是从前到后的顺序,但职场发展的角色一定大部分在前台的工作上。
你很努力,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一直在后台的角色定位上,所以一直很辛苦,好像付出与回报仍不成正比。
举个例子:我们剖析下一个合伙人(或CEO)的角色扮演和能力输出,首先他一定是领域内专业人士,这个专业可以是财务背景出身、也可以是法务背景、也许是销售出身,但他的单位时间货币价值的发力点一定是在他能去创造价值,比如为公司拿来大订单,为公司找到一个核心客户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这背后运用的后台专业技术和中台管理能力只占一部分比重,更多的是开创性、创造性,是能为公司带来从0-1的工作成果。
他的前身可能是一个业务员,从0个客户开发到10个客户,从10个客户到拥有区域客户,同时他也从一个销售员可能变成了大区负责人,由大区负责人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因为他的价值输出已经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创造有限变得创造无限,由原来交代什么做好什么变成公司需要什么就能带来什么!
你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自己的能力的“T”型结构,“|”代表纵向专业的深度,“—”代表横向业务的广度,构建“T”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不同的阶段需要在业务生态链上的关键岗位轮换,打通自己对整体业务操控能力。也就是在30岁以后能成为核心骨干人员或业务负责人的角色。
单一技能只能解决单一问题,这样的基础人才还处于同质化竞争层面,更多的在具体执行,并没有上升到方向和战略层面,甚至是公司更需要那些具备解决复杂多面问题的能力的人。
大多数人很努力,但这种努力还停留在低位竞争阶段。所以似乎越努力越迷茫,因为不努力的人在迷茫的时候起码知道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本文希望给那些努力却还没有方向的人一些启发,具体可以关注我或vx1004255541,详细沟通。或在“在行”了解胡晓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