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公司发了两盒粽子,一盒传统粽子,一盒水晶粽,看着这两盒粽子,我感叹现在市面上的粽子真是五花八门,口味繁多。
我忆起我小时候也就只有两种口味的,一种是白的,蒸熟了,蘸着白糖吃,别一种是肉的,蒸熟以后,糯米的香气混合着肉香,别提多好吃了!
奶奶还在世时端午还是比较传统的,挂菖蒲、艾草,驱五毒、包粽子、喝雄黄酒,吃咸鸭蛋是一样都不能少的,我小时候很喜欢过节,过节就意味着有很多好吃的,而过节那天也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
临近端午的前几日,奶奶就会吩咐母亲去买粽叶跟糯米,若是要包肉的,一定要买肥瘦相间的那种,买来的粽叶奶奶会用清水一片一片的洗净,然后放置一旁,糯米要淘洗三四次,浸泡一晚上等第二天才可以包,若是肉的,要把肉切成一块一块的,奶奶是个细致的人,由她经手的肉都会被切成大小一样的肉块,切好肉后,奶奶会用油、淀粉、盐腌制一下,等几个小时以后在把肉放到米里,拌好。
等到了第二天,米泡着差不多了,奶奶就把粽叶跟米放在桌子上,准备包粽子,那时候我还小,看奶奶在旁边包粽子便觉得好玩,也学着奶奶拿了两粽叶有模有样的包着,我们这边流行三角粽,我在一旁看着,只见奶奶手一折一卷,叶子在奶奶手中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容器,接着她舀了糯米倒放其中,若是肉的,在放一两块肉,最后将叶子向下一合,在用线扎好,这样,一个漂亮的三角形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的简单,也跃跃欲试,我把粽叶卷好,把米倒入其中,但我那时候太小,卷得并不怎么好,刚倒入的米,立马就漏了出来,看着漏出来的米,我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的卷好,在倒入米,到了最后,我的兴致越来越好,一只手不停的抓向米,在倒入卷好的叶子中,奶奶看我玩得乐此不疲,发现我并不想包粽子,而是想要玩米,一皱眉把我的手从米中拿出来“我的乖孙哟,糟蹋米可是要被雷公拿雷打的哟”听到奶奶的出言制止,我只能心有不甘的退到一边玩,毕竟那时候对于奶奶的话我都是深信不凝的。
等到粽子包好了,奶奶就会一一把粽子放入锅中,不多时,屋里便会有粽叶夹杂着糯米的香气飘出,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坐在一旁,眼巴巴的等粽子出锅,等到粽子出锅,我便跑到火炉旁看着,便迫不及待想要吃上一个,面对刚出锅的粽子,奶奶会习惯性的用手去试一试温度,在用筷子一一夹出来,放在篮子里,我问奶奶“熟了吗,可以吃了吗”奶奶问我“想吃肉的还白的”我一时纠结了起来“两个都想吃”奶奶说“不能多吃,要留到端午那天吃”奶奶虽这样说,但最后白的跟肉的我都得吃了,只是每样都只能吃一半。
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看着白胖的粽子,蘸上少许白糖,一口咬下去,别提多好吃了!
比起白的,鲜肉的简直是我心中所爱,肉香裹着米香,在夹杂着粽叶独特的清香,一口咬下去,不止有糯米的软糯,更有香甜的肉香。
我喜爱粽子,常常在端午时节吃到积食,撑着圆滚滚的肚子找奶奶要消食的药吃。
虽说积食会有些难受,但每逢端午,我便期待吃上一口奶奶包的粽子。
端午那天,妈妈会早早的去到菜场,买菖蒲来挂好,再在家中洒上雄黄防止蛇虫鼠蚁,我看妈妈洒的好玩,总会乐意帮忙,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洒上雄黄,爸爸那天也会从早忙到晚,姑妈们也会从中午就来家里吃饭,一大家子到了晚上围着奶奶,在温上一壶雄黄酒,奶奶酒量很好,高兴时,总会喝上两杯,家里人多,坐不下,小孩子单独有一桌,虽不能跟大人同桌,但我却很开心,大人有酒,小孩有饮料,我们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干杯。
等晚饭过后,一家人聊着天,爸爸就会把奶奶提前包好的粽子拿出来给大家品尝,每当这个时候,家里总会一片欢声笑语,奶奶也会很开心。
我随手把这两盒粽子放在了办公室柜子里,对于快临近的端午,变得不在有期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逢过节,都一切从简,我再也没有因为过节感到兴奋,也没有再看到家里包粽子的场景。
随着年纪的长大,我对粽子这道美食仿佛不在执着,偶尔吃上一个,也感受不到儿时那般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