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的习作接踵而来。
我先结合口语交际,让同学们准备自己去过的地方的资料,在班里交流。这时候有一个问题,虽然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交流、展示,但是因为要求不具体——习作题目要求中,只有“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所以同学们说什么的都有。这时候,我也不想扫他们的兴,于是在他们的汇报中,随机进行了指点。
(一)
比如:有一个同学介绍了西湖十景。我说:如果我写西湖,就这样写。
第一段总写——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美丽的西湖,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接着,我会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一写西湖的美景。西湖十景中,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苑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或者,我按照一天的时间早晚顺序,写一写西湖的美景,早上有“苏堤春晓”,傍晚有“雷峰夕照”,晚上有“三潭印月”、“南屏晚钟”。
最后,我再总结,照应开头——西湖在四季中的景色(或者:一天中的景色)各有不同,真是人间天堂啊!
(二)
比如:有一个同学介绍了西塘古镇。
我问她:你觉得这里的特点是什么?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她说:是古镇。
我说:那我就写:西塘古镇,是一个充满古色古香的小镇,就像穿越回到了古代。我接着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是古镇,古在哪里?
同学说:房屋,
于是我说:房屋什么样子?
同学说:砖瓦,不是大楼。
我提示:砖瓦是青灰色的,房屋矮小,不像北京的高楼大厦,仿佛插入了云霄。再问:还有什么地方古?
她说:胡同。
我问:怎么古?
她说:特别窄,说着她指了指照片,那上面的她站在狭窄的小巷子里,她说:巷子只能站2个人。
还有什么地方古?
小桥。
我接过来说:对啊,小桥就像咱们学过的赵州桥那样,是一座不大的石桥,而不是北京的立交桥。好,那我就可以从这三点——房屋、胡同、小桥写出西塘的“古”的特点。
(三)
比如:有一个同学介绍了草原,出示了几张照片,分别是:草原景色、射箭运动、骑马。我说:那我写草原,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写。
(四)
比如:还有同学出示了草原的照片,有:美景、帐篷、牛马。我说:同样是草原,我可以写:美景、帐篷、牛马。
(五)
比如:还有的同学带来了好几张草原美景的照片,很明显地把照片分成了上中下三部分:天、山、草。
我说:我可以先写草原的天空一片蔚蓝,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有的…,有的…,还有的…。远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葱葱茏茏,一定是山上的树木特别茂密吧,简单说一说那里有什么树。往下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碧绿碧绿的,上面奔跑着马、牛、羊。马…,牛…,羊…。按照:天空、远山、草原的顺序来写。
可惜的是,我这么随口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有的学生本身听讲就有问题,有的学生只顾着看同学展示的照片和物品了。所以,重要的知识和方法,一定要落实在动手,写,落下痕迹。切切!
草稿交上来了。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写的是在一个地方做什么事(话说写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年级的重点啊,我应该高兴啊!同学们写事明显表达得清楚多了。)是不是不符合要求呢?我有点儿疑惑了。
询问、请教、商讨、争论、查阅,折腾了一溜够,发现教材和教参中的习作要求都不够明确。但是如果结合单元课文来看,文章应该练习“总—分—总”结构,写出“风景优美的地方”。(虽然对学生来说挺难!)
学生的草稿有一部分是按照了这种结构去写,但是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孩子容易面面俱到,反而抓不住重点,凸显不了特色。比如:写香山的四季,除了秋天的红叶,就看不出香山的春夏冬的特点。写杭州的四季,除了断桥残雪,其他的季节想写出特点也不容易。不要忘了学生们都还是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用课文的标准要求他们,太高太难了!
(本文是一位朋友的孩子写的。态度认真、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唯一的不足是,对杭州的特点抓得不够明确。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个标准有点高。)
怎么办?
本次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这次习作能获得、掌握什么?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老师应该怎样教学、怎样要求?
经过学习、请教,最后我吸取了组长的建议:
有景 有序 有特点
这个概括精炼、到位。
有景——结合单元课文,习作还是应该写出一个地方的美景来。
有序——这个景的描写,应该有序,就是在观察、描写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而结构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在篇章中,通过一段一段的描写来表现“总—分—总”,也可以在一段中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一个中心句来描写。(话说我真死性!)
有特点——不能随便写一个景点,而是抓住这个景的特点。比如写大海,你是写三亚的海,还是秦皇岛、北戴河的海,要写出独特性,写出自己的感受。
于是,我决定再指导同学们一起观察一、二幅图,按照顺序,具体地观察、说一说,达到层次清楚、描写有序的目的,也通过详细的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这种结构方法,做到一文一得。
(上面两篇是其他班级的优秀作品,借用来当作范文。)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我更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实施之间的关系。想起曾经的习作教学(是不是也包括曾经的你?),学生怕写,老师怕改,习作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是,语文是美的,汉字是美的,文章是美的,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美,会欣赏这种美,能创造这种美,而不是师生“提作文色变”。老师的一遍遍修改,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帮助学生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知道,不是一遍遍改,学生就一定能学会怎么写、能爱上写作文的。所以我觉得,习作教学应该立足于每一次习作的目标,然后一步步落实,使学生每写一篇习作,就能有一次收获,就能上一个台阶。这应该才是有效的习作教学!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阅读!转发是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