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学的留言中看到一个心理学词叫“心灵僻径”,就是说一个人不与别人交流,他的想法就很可能进入一个错误的路径,觉得自己很对,其实都是错的。
有个寓言故事:一个人经过一个地方,看见有个人在路灯底下转来转去,等过了一个多小时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人还在那儿转悠,就问他在干什么,那个人回答在找钥匙。“我看你都找了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呢?钥匙可能不是丢在这儿啊!”“别的地方又没路灯,我怎么去找啊!”
这个故事跟我们的成语刻舟求剑有点像,听起来似乎是有点可笑。但是想想自己有的时候就是会这样,自己有一个能力圈,这个圈是通过自己突破舒适区慢慢扩展起来的,突破的过程是有痛感的,比如说自己简书的日更。不过随着习惯的养成,这个能力圈慢慢就能覆盖到,圈子变大了,就变成了自己的舒适区。这个时候如果懒惰和不正视自己,在不安中做很多努力,其实就是一种同质化的努力,相当于不愿意突破既成的路灯照射下的认知区域,因为外面的黑暗会让自己感觉到不确定,不确定带来无助和焦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是在有亮光的地方找,实际上,这其实算是一种“心理僻径”,给自己一种“我还是在努力啊”的假象。
要跳出来其实可以有两个方向,一种是横向的,跨学科的学习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让外部的刺激来让自己突破,比如看看《精英日课》就是很好的方法。另外一种是纵向的,减少低水平的重复,把外界的噪音屏蔽,对自己的进行深度的反思和透视,自我辩驳和认知迭代,这个要求比较高,需要调用元认知的能力。
【下一步行动】
除开每天的冥想时间之外,还要增加至少半小时的独处时间来思考,深度思考上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