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读《世说新语》“德行”类的故事中,发现了作为华歆配角的陈元方,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他小时候是个神童,自诩“老小孩”的我便念叨着想去拜访。
为此特意读了《世说新语》中“言语”类几个故事,其中尽管有陈元方小时候的故事,却并不很好玩,于是我只好再度借助网络的力量,在“方正”类里找到了先前看到的这个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元方的父亲陈寔与朋友约好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结果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陈寔就先走了,他走了以后那个朋友才来。七岁的陈元方,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陈元方:“你父亲在吗?”
陈元方回答:“他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早就走了。”
那位朋友便怒了,说:“不是人啊!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陈元方白了他一眼(我想象的),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起走,您自己中午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其父亲,这是不懂礼仪。”
这位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陈纪。可是陈元方转身就回家了,头也不回。
想象着这一幕场景,不禁会心一笑。
七岁的小孩子,在一个无理的大人面前,既为父亲做了有力的辩解,又指责了那个大人的不守信用和不懂礼貌,表现得有理有据。从措词来看,也很有水平,采用对称的句式,排比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还有,他称呼客人用的“君”字,很雅致,为此我特意查询了一下,得知在东汉时期,男子叫男子可叫“阁下”“足下”“君”等,都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一个小孩子在生气的时候,既据理力争,同时又保持自己的风度和修养,这一点连很多大人都未必能做到。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很多是没有风度的,君不见好多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文明行业的成年人,在众人面前各种打滚撒泼……
再回到“言语”类中,有两个故事也很有趣。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小时候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末年一代名儒。虎父无犬子,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这两个儿子也很聪明,也与他们的父亲一样心直口快。有一次孔融白天正在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都来偷了,还行什么礼呢!”
这个故事让人笑过以后,有所感悟和联想。既做“偷”之事,又做“行礼”之事,这样的成年人,从古至今,少吗?
还有一个故事: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小时候就有很好的声誉了,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他们的名声,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钟毓脸上有汗,曹丕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了?”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这机灵敏捷的小兄弟俩,就像在说相声一样,一唱一和,估计把曹丕也逗乐了。
会说话,真的让听的人心生愉快。听的人心生愉快,他会把同样的愉快反馈于你,于是一个好的氛围就形成了。长此以往,就会循环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偷,那得行礼!”“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寥寥数语,孩子们聪明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写文章,不在于长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它就是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