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钟会少年时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了他们兄弟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下旨召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所以汗出如同水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所以连汗也不敢出。”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人物】
钟毓(?—263):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钟繇长子。机捷谈笑,有父风,著有文集五卷传世。十四岁为散骑侍郎,后迁黄门侍郎,袭封定陵县侯。正始年间拜散骑常侍,迁魏郡太守,入为侍中、御史中丞、卫尉卿。随平诸葛诞的淮南叛乱,拜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景元四年(263)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钟繇幼子。才华横溢,精通文赋和玄学,著有《魏钟司徒集》,工于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平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设计杀害嵇康。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后勾结蜀将姜维,打压邓艾,图谋据蜀自立但由于部下官兵不支持,死于兵乱,时年四十岁。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建安二十二年(217),击败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史称曹魏。在位期间(220—226),颁行九品中正制,对内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北方的统一;对外则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其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书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配享曹操庭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