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四个小时从头到尾的看完了这本书,画了三张的结构笔记。此刻印在我脑海的就是下面这张图
作者彭小六很善于把一些概念可视化,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让我觉得最惊喜,最有力量感的两个关键词,当属:概念库和知识体系。这两个关键词也是构成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关键。
如果你想写出一篇好文,一本好书,这两个关键词很重要。
下面我章说说读完这本书,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要大量阅读,
对于好书,我们更要多读几遍。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抓住那些吸引你眼球,让你兴奋,觉得有价值的关键概念。去记录它,并去深挖,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这个概念的碎片化主题阅读。
什么是碎片化主题阅读呢?
碎片化主题阅读就是对于某个概念(这里我只谈概念),去网络如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搜索,然后把搜集到的知识碎片统一到一起,可以用到印象笔记和即刻APP。然后集中阅读,整理,归档。其实一本书中涉及的概念会很多,但我们只需抓取几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概念去深挖。
其次,也就是第二步,追溯概念的源头和联系。书中的深度阅读这一章详细讲解了具体步骤。作者用了练冰场来解释操作方式。突出强调寻找联系,同时追寻概念的源头,第一手的资料往往是系统化,通过科学实验论证过的。很多文章举例时都会讲哈佛有个xx实验证明了xxx,斯坦福有个xx实验说明了xxx,这些都不是第一手的资料。往前追溯才能找到科学和具体的内容。所以在看到某个概念的时候,不要轻易被吸引,而是要去追寻它的源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它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在一开始我们可以从每本书中挑一个最能让我们有力量感的概念入手练习起来。深度挖掘藏在冰山海底不可见的理论和原理。
然后,我们要把掌握的概念和其他东西去产生联系,比如某个案例、故事、经历、比喻、现象,实现多场景的应用。作者彭小六说他至少每次联系5个场景才肯罢休。
这个时候,你积累的概念库越庞大,能发掘的联系就越多。我们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记录和善于思考,不能一味求阅读的数量,而不重质量。
对于前面提到的深阅读,它有一个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有足够了解。这非一日之功,在这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初步入门级的建议:初级理解,写摘要,标注重点,关键词关联记忆,文本材料图像化和重读3遍,或者说是至少3遍。
当我们阅读的越多,建立的概念越多,我们越能通过不同的概念之间建立知识体系。而每本书的构成也正是由这些不同的知识体系构成框架,加入比喻,故事,案例,经历或现象等等,以此形成了一本有内容,体系健全的书籍。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GET到的,如果你还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充实概念与各种比喻,故事,案例,经历和现象的联系。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