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被迫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作者刘震云重温了这段历史,采访了当时受到灾难的老人,从而记录了这场几乎被整个民族淡忘的灾难,于是一气呵成写下了这本书。

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作者通过采访调查的方式,记录下老人们口中的1942。“老娘”说,那时候饿死了很多人,紧接着就是蝗虫灾害,粮食颗粒无收,盗贼蜂起。就连树叶、树根都被吃光了。很多灾民的脸上都浮肿了起来,鼻孔和眼角发黑。起初都以为是因饿而得来的病症,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吃了一种叫“霉花”的野草中毒而肿起来的。这种草,就连猪吃了都会四肢麻木,人怎么能吃下去呢?老娘说,就这还不够呢,在叶县一代的灾民没有霉花吃,只能吃干柴。

舅舅说,河南的灾难不仅仅是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吃不上饭的同时还有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据作者调查,全部征粮税占农民总收获的30%--50%。于是舅舅一家和河南灾民一起走上了逃荒之路。他们一起去扒火车到陕西,这一路上,到处都是坟墓,到处都是死去的灾民,有被火车压死的,还有饿死的。

这些灾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而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却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难。那时有位外国记者白德修得知河南人民正在煎熬中,于是他来到河南拍了很多妻离子散、尸横遍野的照片,发到了《大公报》上。这报纸一刊登,蒋介石政府顶不住压力,从陕西运来了几列车粮食。政府也忙了起立,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军队从大量的余粮中拿出一部分捐给灾民。现款也源源不断的从全国各地送往河南。

河南开始救灾工作。当时天主教在中国盛行,教会还开办了教会医院。医院里挤满了肠胃病患者,这是由于灾民们食用了太多的树皮、干柴等东西。教会还设立了孤儿院,用来收留父母饿死后留下的孩子。河南在政府的救助下,终于没有那么多的人在不断死去。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刘震云先生,采访老人的时候问了很多逃荒的细节,对当时发生的灾难也是深表同情。老娘和舅舅年纪很大了,现在也有了二层楼的房子,生活上已经过的很好了,但是依然穿着破烂的衣服。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看到老一辈他们总是处处节省,舍不得花钱,在粮食上面总是舍不得浪费,那些剩饭剩菜总是舍不得丢掉,真的只有经历过了解那些苦难的人,才能明白他们是真的饿怕了,那些苦难在他们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勤俭节约,都是历史使然。

从鲁迅先生开始,“善忘”就仿佛是刻进中国人骨血里的痼疾顽症。因为善忘,所以就需要温故。温故1942书中所呈现的那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苦难的中国,让我们明白今天的温饱和富强是多么的难得,我们要懂得珍惜。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中国,当时的河南,感同身受到那一场又一场的饥饿灾难,感受到无数灾民痛不欲生的悲哀,感受到战争时的滚滚黑烟。沙石四溅。

温故才能知新。这段生活在老一辈人口中的故事,它并不是故事,而是要我们时常温故的历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