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们常常说要表达感受,但是却经常忽略情绪和感受是非常不同的。情绪是短暂的因外物而产生的;而感受是由内在产生的稳定的体验,不能混淆。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感受力,而不是提高我们的情绪激烈程度。
国内相关的文字非常少,即便有,也是神神叨叨、说不清楚(类ZDF之流的文字)。还好,找到了以下这篇外文的资料,我自己翻译的。虽然有点长,但是值得仔细阅读,解释了情绪和感受的产生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感觉,情绪,感受是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感受和情绪常常被说成是相同的,并且很容易让人感到混乱和迷惑。其实,他们虽然相关,但是却有很大的区别,,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服务。
那么,为什么你需要关心感受与情绪之间的区别呢?
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的行为方式上,是你的感觉和情绪的最终结果。学习它们的区别不仅可以为你更好的理解自己,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身边的人。
什么是情绪
根据卡尔·荣格和社会人类学家Abner Cohen对“情绪”解释。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当你遇到一个未知的事物,你可能有一系列的感觉:好奇心或恐惧。但是,当你给未知这个事物一个名字时,它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
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情绪与宇宙中的每个对象开始有连接。当某些对象都被赋予一个名称,它不仅成为一个“东西”,也成为了“意义”。这些情绪可以很微妙:“喜欢”,“不喜欢”或“矛盾心理”(甚至矛盾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正如J. E. Cirlot 所说:没有什么是 无意义的或中性的,一切都是重要的。
情绪提供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想法:“外部世界(除了你的身体)问题”。艺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艺术品是艺术家自身的情绪生活的视角表现:生活中的艺术家的价值观,他们的选择是他喜欢/不喜欢的结果,并把情绪附加在了上面。
你对生活的感觉建立在情绪框架之下,在你对世界的经验中发现价值,存在的理由以及定义你和其他存在的事物的关系。情绪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状态;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印象,以及和你之间的关系。情绪建立你的现实态度,并驱使你得到所有关于生活的乐趣。
此外,情绪是连接到你的生物系统的,提醒你危险或者发现愉悦。如果你没有情绪,你会不小心走到在一个稀疏大草原的荒野上狮子的面前。如果饿的话,你也就没有动力去爬树,挑选喜欢的水果吃。
通过情绪保护身体身份
就拿刚才那个走到一个稀疏大草原上狮子的面前,这个例子。
意识:你首先必须知道物体的存在,你的意识到狮子是一个诱发情绪的刺激。
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先天身体信号的形式。在这个例子中是战斗或逃跑。肾上腺素开始在血液中上升,你的肌肉已经准备好行动,心率和呼吸也增加。
解释:你必须解释正确的反应,以保护你的身体,基于所有可用的信息在你的环境,以及以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你需要逃跑,还是留下来战斗?
行动:现在你执行你的决定
改变环境,改变情绪。
想象同样的场景,除了现在,你是在动物园里,你和狮子之间有围栏。你的感觉范畴可能从好奇、欣赏或羡慕这种美丽的动物,而恐惧将不会存在。现在你的新意识看到了围栏,提供分离的可以保护想法。
通过情绪保护精神身份
,假设你发现一封情书在配偶外套里,这是ta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写的
意识:通过阅读这封信的内容你意识到生活的状态要发生改变。你配偶的 “情书”是一个情绪诱发刺激。
身体的变化:你感觉你的身体反应。肾上腺素开始在你的血液中上升,你的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大大增加。你开始出汗,你的胃不舒服。
解释:你必须解释正确的反应,以保护你的情感身份。你开始认知过程,利用你所有的适用于现在知识。你变的很生气因为背叛,这个是基于你的个人信仰、生活目标和重要性的程度的背叛,你需要决定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行动:现在你执行你的决定。
改变环境,改变情绪。
现在,假设你发现实际上这封信实际上是一个同事不小心错放在你配偶外套里的,你的解释信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愤怒消失不见了。
你的身份感是身体但同时也是精神的。上面的例子都说明情绪作为一个触发器,以确保生存的自我,但它是第二个示例,演示了一个更重要的观点。
你有一个心理上的认同,是不能改变的一种信仰。这种集群的想法,正是要保护你的 “自我”意识。这是关于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谁”,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
作为个体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中,你必须保持关于“自我尊严”的文化定义。尊严来自与真实的完整的状态,也包含了你所有的缺点和不足。无论你生活中是否犯了错误,你都必须保持一种单一的自我。
因此,情绪激烈,但是是暂时的。在他们出现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开始紧张,这些持续不断的压力最终会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心身疾病。
什么是感受
你的世界中不断出现一些诱发你特定情绪的对象,他们在潜意识里收集并开始积累。尤其当反复经历了类似的事件,最终形成关于生活的情绪化的结论:要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在这个让身心混乱的世界中。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感受就诞生了,因此情绪是感受的制造工厂。
一旦建立了感受,他们会经常反馈到你的情绪上,以便于产生相应的结果,确保生存能力。
想象你观察你的孩子接近一个回形针的插座。你对孩子有稳定的爱的感受,就会产生恐惧的暂时的情绪,于是你迅速行动,大叫“不!”和打你的孩子的手远离出口。也许你的孩子反应惊讶和愤怒,并公然试图再次将回形针插入插座。你对孩子有稳定的爱的感受,但仍然可能产生暂时的愤怒的情绪,因为你的孩子非常固执和不尊重你试图保护他的生命。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专业的养蛇人提供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接触到一条蛇。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快乐”,因为你想要碰到蛇的真正的经验和感觉。然而,你过去对蛇有“恐惧”的情绪。那么你怎么解决呢?你决定谨慎的接近它。谨慎是一种持续的感受,它在两个点之间平衡,在情绪上是两极的,你命名为“恐惧”,“快乐”。
感受是情绪的产物,但与短期内的,强烈的情绪不同,感受是:低调、稳定和持续。
情绪与感受差别的简单总结
这一切对你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情绪与感觉之间的区分,对你的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不满意你的生活,要知道那并不意味着你做错了什么,或者那有什么需要修正,相反,这证明你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仔细区分情绪与感受的差别,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引起你生活中的积极变化。
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在其著作《感受发生的一切》中对感受(feeling)和情绪(emotion)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和区分:情绪是被悄悄地诱导出来并指向外部的态度,而感受是指向内部且最终为人所知的状态。这一区分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有很多人对感受和情绪这两个词不加区分地加以使用,仿佛情绪就是感受,感受就是情绪。
我自己在很长时间里也搞不清楚情绪和感受的区别,把二者混为一谈。
直到最近,在自己的体验和学习中才渐渐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虽然说情绪必然伴随着身体的感受,很多感受却不是情绪。在观察婴儿的过程中,我发现,饥饿感是一种很重要很基本的感受,但我们一般却不认为它是情绪。与此相类似,还有这样一些感受:困倦感、疼痛感、疲劳感等等。孙治海将感受区分为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受,认为普通的身体感受是由于身体内物质能量平衡发生变化(或不变)的结果;而情绪感受则是由心智系统决定的。在我目前的静观中,这种区分是有指导作用的。
二、上述身体感受可能会进一步滋生出各种情绪。比如当饥饿感得不到满足或其满足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委屈、愤怒、失望、绝望甚至抑郁等情绪。还有一个身体感受转化为情绪的例子,就是我发现人们在遭受某种身体病痛的过程中,都会变得挑剔、易怒、抱怨、易激惹。
三、如果我们接受前述达马西奥的观点,认为感受是对外显情绪的内在体验,那么我认为在情绪这种指向外部的态度形成之前,就有一个积极或消极的身体感受存在。
我曾经在博文中讲述过这样一个体验:有一次有人面带讥笑的表情对我说了句很难听的话(带着屎字),在那一瞬间,我很明显地看到那句话在我头脑中引起了屎的视觉和味觉表象,然后就升起了一种厌恶的感觉,然后自己想要离开那个厌恶的感觉……最后只是平静地笑笑就走开了。然后我感到奇怪:我本应生气的,我却没有生气,我的愤怒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继续采用这个例子来剖析愤怒的产生:带脏字的言语(屎)激活头脑中相关的视觉和味觉表象——产生让人恶心的感受——把这种感受归因于说脏话的人——对说脏话的人产生愤怒的情绪。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在愤怒的情绪之前是先有一个让人恶心的感受升起的。
在过去一年的静观中,我发现每当我产生愤怒、委屈等情绪时,都是因为在那之前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让我无法忍受(换句话说就是:我无法安住于一种感受)。我
对这些感受一个个加以命名,它们是:被人控制的感受、无能的感受、被否定的感受、被冤枉的感受、丧失的感受以及感受被否定的感受等等。
当这些感受升起时,如果能及时觉知并安住在那感受中,则不会有情绪升起;否则,我们会无意识地抗拒那种感受,为自己辩解,或者经过一个“归因”的心理过程,进一步生出愤怒、委屈、自责、懊悔等带有指向性的情绪。
所以,当有情绪产生时,已经是我们抗拒或贪恋某种感受的结果了。我猜测,佛教中的“受想行识”中的那个受其实是指情绪产生之前的那个“感受”,把这个感受划分为苦受和乐受还是比较恰当的,因为我前面对那些感受的命名其实是根据产生那些感受的观念或原因而做的,而那些感受本身就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可以统称为苦受。当然还有乐受,只是我还没有这方面的静观经验。
“情绪感受”还是粗砺层面的感受,情绪发动之前的那个受可能才是更细微层面的受,也才是“趋乐避苦”中的那个乐(受)和苦(受)。当有情绪产生时,已经是趋避的结果了。如果我们能在这个细微层面上改变“趋乐避苦”的本能反应,平等地感受一切感受而不是抗拒或沉溺,也许我们就能够,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停转业力之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