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特,男神也。
禁不住那份仰慕之情,买来了《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
一读起,竟舍不得放下。即使有时放下了书籍,心却还在那里周游。就像那时读昭君的一路修行系列。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会对素未谋面的人如此痴迷,如此眷恋。后来越来越明白,原来他们的文字里有一个潜藏的自己。他们的课,他们的文,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境界,他们的智慧,都在诱惑着每一个向往美好教育的人。
一.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清醒的反思里
肖特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典范,但他总是在给自己鸡蛋里挑骨头,哪怕是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瞬间不妥当,哪怕是在别人眼里已经无可挑剔的完美,他总保持安静的清醒。他会为自己偶尔的抢占话语权而自责,他会为自己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而静思,他亦会为自己没有灵性的评语而愧疚,他更会为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乱象而焦虑……安静,是他的常态。也许正是静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衍生出不同于常人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耐心的等待中
公开课上,很多老师唯避学困生而不及,而肖特往往会把目光落到角落里内向自卑的孩子,即使可能有艰难的对话,甚至可能会没有对话,他却从不放弃。他有足够的底气唤醒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孩子,有足够的温和等待孩子。在漫长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孩子丢却已久的自信,他看到了孩子眼睛里的光芒,他做到了一位师者的儒雅和良善,他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在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慈悲,什么叫教育。那就是不仅仅为分数而“战”,更要为那些不会为老师赢得荣誉和利益的孩子而“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天,每个孩子都该有应得的尊严。“教师站上讲台,就不要奢望所有的成长都是一副姿态。”他是这样想的,亦是这样做的。
三.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浅浅”的教学设计里
浅浅的教语文,看似浅,实则深。没有花里胡哨的语文活动,没有绚烂多彩的光电课件,没有风靡全国的小组合作,只有轻轻地说,慢慢地导。问题不多,话语不多,环节不多,拓展不多,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多的是适时的评价。在主问题上砸下去,一步一步地向前推动,一步一步地诱生深入,一步一步地落实言语,而一切,都来自于笃定的设计,来自于充分的自信,来自于学识的深厚。《湖心亭看雪》他抓住了“与”,他说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自然的感通。《孔乙己》他抓住了“店内外”,从“店内”到“店外”,孔乙己遭遇的都是无边的薄凉,整个社会的病态就跃然学生心上。在他的课上,既有不事渲染的预设,更有精彩绝伦的生成。听课《祝福》,他觉得应抓住“雪”,从眼前雪到文中雪,再到人物命运之风雪,最后拓展雪的思考。学生更能感受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感受人生的苦难。作文课《好久不见》,五分钟的备课,却成就了永恒。好课不可复制,但我们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会越上越好,上出更多的美,更多的慧。原来,好课也是曲径通幽的抵达。它可以有波折,可以有顿挫,甚至可以有停滞,但它却在一直向前流动。它不是盆景,不是死湖,它是小溪,它是江流,它是大海。“碧波深处有珍奇”,只有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思维和情感的深处,才有机会领略无穷的美景。是的,是这样的!
四.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真正的尊重里
虽然是众人仰慕的大师,但他从不高高在上,从不孤高自诩。似乎他的骨子里有无穷无尽的童心,他总能贴心贴肺地理解、悦纳孩子。他没有无尽的期许,他有冷静的清醒,他只期待每一个和他相遇的生命都能昂起头,站起身,找到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可以说,温和,儒雅,是他最好的名片。他能俯下身子,他能微笑等待,他能点石成金,他能懂得、能包容孩子身上所有的教育问题。《让掌声“真”响起》就是最好的范例。他说:“掌声里要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掌声外要有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唯有真实,唯有深思,才能有真正的尊重。
五.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用心的享受里
一切美好都来源于“爱”。他爱父母,爱师傅,爱孩子,爱生活,爱一切的一切。他的笔端一直有父母的温度,有师傅的嘱咐,有孩子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正是这众多的爱的凝聚,使得他对生命、对岁月、对教学有了细腻深厚的透悟。他享受和学生“望月怀远”的聊天,他享受阅读和音乐带给他的灵感,他享受倾听另一种声音的震撼,他享受把自己教成孩子的单纯,他享受和自然亲密接触的静谧,他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清醒,他享受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其乐融融,他享受和孩子一起谈诗写诗的意境,他享受引导学生如何朗读的惬意对话……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带领学生享受教育。一个爱意满满的人,才会让更多的人学会爱。
原来,教育的美好姿态,就在肖特的心坎里。
而且,永久的,永久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