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报名的结束,时间来到了10月底。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初试了,申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都不知道这个科目到底是自己编着写作文还是直接抄文章材料。其实那段时间非常慌乱,看的东西都没看完,题也没做,而且有的科目还一点没看。而且白天的时间需要做学科相关的东西,只能利用晚上的几个小时来看视频和看书。
就这么浑浑噩噩的不知怎么度过了11月的前半个月,刷题的时候也感觉总是做不完,我做题的顺序是:逻辑(图形、类比、推断、定义)、资料、言语、常识、数量。因为我只刷了三套题(17、18、19地市级),130个题在两个小时内只能做完三个半模块,数量没时间看,正确率也不怎么高,只能答对60个左右,连一半都达不到。
而另一个科目申论,我在课程中只听了归纳概括题和综合分析题,大作文和格式作文都没有时间听了,也就是匆匆扫了一眼课件就弃置一旁了。课程中,那个申论老师竟然笑称:“行测看会不会蒙,申论看会不会抄,面试看会不会扯”(当时扑哧一笑)。的确,归纳概括题和综合分析题竟然有很多细节部分全部从材料里直接抄写或转换意思写出来,只是每个部分的中心思想需要自己提炼总结出来。在练习时,因为申论考180分钟,写是肯定能够写完的,不用担心时间问题。
因为地市级的申论是偏向于具体执行类的,因此答题套路显得很固定,我当时也是有些自负,觉得当时听课都听懂了,只需要在材料中画出来,剩下的就是抄了。可惜我还是想错了,名义上虽然是很多抄的部分,但是有一半也是需要转换意思再写出来的,导致我有的点没有在答案中显现出来而丢掉分数。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考前一个星期,准考证公示的日期要到了。因为国考报名人数超多,每个考点基本爆满,所以通过看准考证就能知道在哪里考试,要尽早订旅馆(本校就无所谓了)。当时报名的时候有个报名序号,在那一天的0点拼命刷网页(电脑端比较慢,建议从手机端进),通过报名序号登录“考生考务入口”,下载出来准考证,看到考试地点后立刻去把旅馆定下来,越晚周围的旅馆就会被陆续订光,剩下的价格也会暴涨。(记得那一天是1点多才进去,订旅馆时价格已经三四百左右)。
考前的最后一天才知道还有个同班同学也和我是一个考点,碰巧也都订的同一家旅馆,于是乎在考前一天我们结伴而行。(地点比较近,地铁站附近)去之前一定要戴上手表,除了在考场用于掌握时间外,还需要计算下从旅馆出发到考点需要步行或骑车走多长时间,保证不会迟到。
在考试当天(上午行测,下午申论),我俩傻呵呵的到的很早,在教学楼前干冻成冰棍。(考点门口有好多机构扫码送资料啥的,我感觉可以接受下)八点左右就到了,然而八点半才开门让考生进,半个小时看书看不进去,只能通过闲聊来缓解寒冷。九点开始,我按照之前刷题的顺序做题,在我感觉最拿手的图形题时,发现十个题只会两三个,瞬间心里就凉了半截,心想完了。。。随着判断的40个题做完,感觉这张卷子能拿40分就不错。。。
资料题更是,平时背的公式和技巧什么的感觉全忘了,20个题除了直观看一眼就知道的选了之后,计算题耗费了不少时间,两个模块做完已经一小时没了。
言语题也是,完全在凭语感做题,平时积累的词汇一个都想不起来。。。然后做完后发现还有15分钟要收卷了。慌得我在常识题上只用了十几分钟,等我在扫一下时间发现时间只有1分钟了,没办法只好将所有的数量题全涂了c。
这次算是真真实实的在考场中第一次体验下两个小时做完行测题,感觉和自己平时掐表做题完全是两回事。第一站的试水算是给了我好好的上了一课。十一点结束后,我用最快的时间去周围的饭馆随便对付了下就回到了旅馆睡午觉,因为下午是两点开始。
申论发下题目时,竟然惊喜的发现四道题没有大作文,竟然就是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每个段落在边做边读的过程中都能找到答案,有的可以直接抄有的可以转换方式叙述。感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答完发现竟然还剩半个小时。
三个小时的申论也结束了,整个20国考也告一段落。虽然在出考场的那一刻我已经清楚自己这个分数不可能进入面试圈,也就把这次经历权当作一次试水,熟悉下整体流程,了解下考场流程秩序,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哪里还需要改进,哪里还需要增加些门道,为以后的公考之路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