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格帆船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到大航海时代,这种由船体、桅杆、帆、绳索、舵、浆构成的水上工具,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帆船的发展轨迹
中国帆船始于战国,发展于隋唐,宋、元进一步改良并发展到顶峰,明清由于闭关而导致航海大国衰落。到近代,帆船几乎只用于渔船,没有战舰作用,并在不断消失。
最早有记载航海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求药:“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不过此故事扑朔迷离,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据说跑去日本自立为王不回来了,秦始皇还没等到仙药就已经西去。
出生于东汉末期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写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应该是最早对帆的解释。
吴国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有进一步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书中描述了一种平衡纵帆船,该船设计四个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倾斜地面对迎风面,使船在逆风中仍能前行。帆的材质也不是软布,而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篷”,形成独特的帆骨设计。当时最大的船长达20米,宽10米,可载700人、吃水200吨以上。
三国时期吴国朱应的《扶南异物志》中描述了航海家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如越南、柬埔寨等的见闻,康泰也成为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航海家。
帆船的记载还出现于中国浪漫诗人的诗词中。
唐朝诗人李白《行路难》便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同朝代的刘禹锡也给好友白居易写了鼓励的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为传诵。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爱抒发豪情壮志,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三国时期曹军和汉军之大战,气势辉煌磅礴。这里的“樯橹”代指曹军的水军战船,“樯”是挂帆的桅杆,“橹”是摇船的浆,可以推测当时的战船是浆帆结合。
诗人有浪漫,画家有精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帆船有详细的刻画;清宫画院5位画家临摹并加上清朝元素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也有对帆船的描画。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内河船
古代,中国帆船还是内河航运的重要工具,也是近海抵抗外敌的战舰,还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载体。
中国帆船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喜欢搞发明,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让大海里的水手找到出发和回家的路。古代船工和水手也创造了独立于西方的中式帆船,大致有以下几点:
撑条式硬帆:分为长方形、扇形、上部扇形下部矩形的混合型3种,以混合型居多,又称为平衡硬式斜桁帆。帆叶较硬,中间加塞帆骨作为支撑;帆较重,上升慢降帆快;可根据风力大小调节帆型;由于材料限制,中式帆不能做太大,导致速度不够快。从战国时期便有此种帆叶。
多桅多帆:汉朝出现4桅,三国出现7桅,以中间主桅杆最长,两头不对称排桅以增加受风面积,减少高度确保稳定。
披水板:装于船舷两侧,逆风时下风侧放入水中,增加水阻减少偏航,在帆、舵、披水板配合中使船能在各个风向中航行,初步具备龙骨功能。郑和船队均安装披水板。
平衡舵:舵在汉朝已经发现,控制船的方向;在宋船上发现平衡舵,其舵压中心至舵杆轴线的距离小,故转舵力矩小,但舵在水流作用下易摆动。
开孔舵:在舵叶上开有数列菱形小孔,舵叶两侧水相通,使操作省力而不影响舵效,在广船上使用。
水密隔舱: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单个舱区,可隔开水流不易倾覆,也可分装货物易于装卸,并加固船体,一般有8/12/15个舱。宋朝船舶普遍设置水密隔舱。
龙骨: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设置贯通首位的龙骨,横断面为V形,可加固船只、增加承重并加深吃水,比欧洲早至少700年。
不得不说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太丰富,才创造了中国帆船的辉煌,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就被西方国家学习过去,创造了更有效的帆船。如西方用煤作燃料的鱼雷艇虽然速度达30节,但在全速航行时却无法转动舵,“开孔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国古代帆船的几种代表类型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由于中国帆船一直在发展进步,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造船技术出现,其中特色鲜明的归为一类,就有了沙船、福船、广船、鸟船、车船、老闸船等几种帆船类型。
中国传统船舶根据不同海域和条件变化,而产生适应不同状况的帆船。北方海域多浅滩和沙滩,平底的沙船最适合。福建、广东海域浪大水深,尖底的福船、广船能游刃有余。在南北海域交界的浙江等地,圆底或尖圆底的海船都能畅通无阻。但也不是固定不变,平底的沙船也能航行到南方海域,甚至远航至东南亚。南方的广船,在清朝后期到北方驻防巡逻,可见中国传统海船在各种海域都有较好的适航性。
沙船
沙船原名平底船或防沙平底船,是发源长江口的浅吃水型船,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晚出现于唐朝,是北方海域的典型船型。沙船一般有五桅,挂长方形平衡纵帆,房艏方艉、平底,吃水浅。独创披水板置于两弦,可升降,在退潮时提起披水板可以平稳搁滩,水深时放下披水板以提高舵性、减少横移,初步具备龙骨功能。
沙船使用范围极广,有用作官船、军船、漕船、盐船以及明朝车船(轮船)等各种用途,其主要特点:吃水浅,既能上沙滩,也能在风浪中安全行驶;能在顺逆风中行驶,甚至逆风逆水;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保持船身宽而稳、防止横移;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福船
福船是源于中国古代造船中心福建的尖底船的统称。古书称:“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福建一带水深浪急,开发了吃水较深的福船,适航性优良,船上有2-3桅,挂长方形平衡纵帆。
福船有以下特点:艏尖艉宽两头上翘吃水深,两舷外拱有护板抗冲击;尖底设龙骨,坚固船只、加深吃水、抵抗风浪、防止侧移;全船分四层,船体高大甲板宽平,上层作战,居高临下;双舵设计操纵性好。
福船被广泛运用于远洋运输船和战船,是明代水师的主要战船。明朝名将戚继光平定倭寇之患,水师的主力舰船是福船;郑成功收复台湾所使用的,就是福船;郑和7次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也是根据福船改造而成。
郑和船队的宝船
广船
广船是广东省大型木帆船的总称,源于春秋时期或更早,发展成熟于唐宋,定型于元明。广船与福船相近,上宽下窄,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
广船具有以下特点:首插板和底插板减摇和稳定航向、防止横移;具有横向隔舱板;使用优质材质铁梨木坚硬耐冲击,可发火炮;使用开孔舵;帆型张开如折扇,多帆少桅。常用于战船。
在明代抗倭时广船与福船并为主力船型,典型的广船有我国第一艘抵达欧美的中国木帆船“耆英号”,还有被称为中国最后一艘三桅古式帆船的“金华兴”号。
耆英号船型被印到了钱币上
鸟船
听名字就知道这种船的特点是轻和快。鸟船产生于浙闽地区,是桨帆两用船,无风驶桨,有风驶帆,常用作近海战船。鸟船也可以称为福船的缩小版,头小身肥,船身厂直,篷长橹快,船行水上犹如飞鸟,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郑成功的船队中就有一种鸟船,名“绿眉毛”号,是种快攻船型。
车船
除了以上船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船型——车船,靠风力和脚力连续推浆轮,节省力量,也减少阻力。南北朝(公元420-459年)就有车船记在,在宋代盛极一时,明朝也有人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直到20世纪初,南方还有少量车船,至今已难寻踪迹。
老闸船
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发现中式硬帆的好处,中西结合发明了一种新型老闸船,中国人反偷师自行制造,用于贸易运货,清朝还用来做巡逻船。
图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