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师爷这种人不陌生,包拯身边就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师爷公孙策。当年看《雍正王朝》就被里面聪明厉害的谋士邬先生圈粉,如果没有这个高人的指点,四爷胤礽想要实现登龙之志,可能不太容易。邬先生在雍正身边充当幕僚智囊,这样的人我们俗称为”师爷“。师爷这个行当起源很早,但作为一种群体职业形态,却是在明清之际。
体制外的临时工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读书人只学习科举考试大纲——即四书五经的内容,一旦考中进士授官后只有学问功名而不懂政务处理,工作起来一筹莫展,举措皆非。所以新官上任不得不去聘请帮手来辅助自己,于是就产生了师爷。这是一个伴随政务精细化和专业化带来的新职业,类似“职业经理人”。
师爷出入各级衙门,处理各种政务,却不是朝廷的官员行列,在官位体制上,无正式编制,所拿的工资是由主官个人自掏腰包。
既然不在体制内,自然也没有官衔职称。民间俗称他们为师爷,雇佣他们的官员称其为“西席先生”,而真正的“师爷”用一个相似的词语类比的话,它更像是——“幕僚”,正式的谓就是“幕宾”、“幕友”、“幕客”。“幕”就是指篷帐、营帐,古代将帅或行政官的府署。所以这个职业的起源,其实最早不在衙门公堂之上,而是在战场上。
州县府署里的政务,离不开师爷。地方管理主要是司法审判和钱粮税赋两部分,这正是考察官员政绩的重点项目。所以对应的师爷“工种”分类为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
刑名师爷精通律令法规,协助管理当地刑名事务,批阅供词、查验证据,到拟定判决、复审案件,是主官的“法律顾问”。钱谷师爷,处理赋税事宜,类似于“大管家,负责征收赋税、编造账册、征收押运粮草、查灾赈灾、账本交接,是主官的“经济顾问”。
此外还有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比如处理公文的书启师爷(秉笔师爷)、漕粮师爷、库款师爷等,更高一级的机构里,如督抚这一级官员就需要戎幕师爷、阅卷师爷等。
在清代,还有一种类似现在的驻京办人员的存在,当时人称“看折子师爷”。他们的办公地点在京师,为自己的雇主在京师各个衙门之间、各级官员间奔走,收集消息。雇主官员有折子上奏,到达京师后首先给他们过目,根据动态情形作出修改。
权力不小待遇也高
师爷与主官之间是雇佣关系,雇主付给师爷的报酬都叫做“束脩”、“聘金”等,两者不是上下级。能成为师爷的人必定是读书人,有的还有功名在身,和科举出身的主官阶级属性相同,师爷面对主官会自称“学生”,两者地位更加平等一些。
由于需要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师爷必定也是信得过的人,主官更多时候会把师爷当成宾客和朋友。主官对师爷会以礼相待,师爷对主官则不用行官礼,不用下跪,甚至可以来去自由,不受约束。
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主政官员一般异地任职,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刚刚到任的地方官人生地不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师爷这样的人物,打理各项事务,沟通上下。
对于地方势力,尤其是自己的副手们如县丞、主簿人,既要用、也要防,避免被坑,师爷在这时就可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对胥吏、衙役进行监督和牵制。待其成熟之时,甚至就可以用师爷架空朝廷任命的佐官们,自己独揽大权。
主官利用师爷的专业知识技能,为自己服务,必然会伴随着权力下放,正因如此,师爷们也就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成为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在清代上至一品总督,下至七品知县,各级官员都离不开师爷。官员与师爷共治天下,成为一种事实。无幕不成衙”才成为各地衙门官员都心知肚明的一项“潜规则”。遇到御下无能的雇主,那他就有可能只是名义上的主官,真正主事、办事,操持权柄的就变成了师爷。在当时官场,师爷把官员完全架空的现象并不少见。正所谓,“钱谷刑名一切资之幕友,主人惟坐啸画诺而已。”
历史上有太多例证,师爷既能护主,也能毁主,能帮主官成就功业的,也能让主官身败名裂的,到了现代,他们这群人被称为了“秘书”,往往能能荣登大位,掌握大权。
师爷手中有权,各方面的好处当然不少,作为职场打工人工资也是颇高的,在师爷最吃香的康雍乾时代,薪水不断上涨,乾隆初年时就已达两百多两。
在这里我们找到一份晚清时周询所撰的《蜀海丛谈》,里面对四川境内的师爷待遇有详细记载:县一级的刑名、钱粮师爷的收入为360两、州一级的为560两、府一级的为960两、道一级的为1440两。再高级别的如按察使、布政使、总督等机构的各类师爷,工资待遇都在1000两以上,实际收入更是多达2000两以上,最高者能高达8000两。
想要入行成才不容易
师爷并不是随便的人能做的,想要成为一名师爷,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就已经将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
师爷这门行业,跟其他手艺人的行当规矩一样,首先需要拜师入行学习三年。想要拜师可不容易,因为师爷这门行业手艺大都不外传。比如师爷行当中享誉全国的“绍兴帮”,即绍兴师爷,就是根据乡情维持联络,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师傅带徒弟,前后相继,缕缕不绝,完成了事实垄断。
拜师之后就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想要成为钱谷师爷的,就要读《幕学举要》、《钱谷备要》、《佐治药言》等,还要了解地方施政经验;想要成为刑名师爷的,就要熟读各种法律典籍,办案方法之类的书籍,此外还要了解朝廷发布的布告、禁令。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师爷,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外,还要积累足够的学问底蕴和谋略,不仅要熟悉官场规则,懂得社会情况,社交能力要强外,还须文笔要好。这期间淘汰率更是残酷,出师后能成为一名行业精英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人是非常抢手的,那些官员们争相聘请。
清代著名的绍兴师爷龚未斋,结合他的职场经验,总结出三条行业人才评定准则,放在今天的秘书职场依然受用。一是须胸中有经济,通达时务,庶有文藻,肆应不穷;二是必须二十内外,记诵难忘,举一隅二反三;三是须有天生美才,善于应酬,妙于言论。达不到这三条,那就成不了行业顶尖人才。
《雍正王朝》里如BUG一样的神人物邬先生,也是一位绍兴师爷,他善于把握朝廷大局,揣摩帝王心术的能力,简直是师爷这行职业天花板,实现了师爷们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
最后历史君说:
师爷这个职业受到冲击,是随着晚清社会的改变,尤其是洋务运动引入了现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师爷行业造成了致命打击。但这种源远流长的职业,换过几次皮肤,依然不绝,从战国时期贵族们的“食客”,到秦汉后的“幕僚”再到明清时期的“师爷”,一直为读书人提供"经世致用"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