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小生命降临,发出了他在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时,初为人父、人母的脸上一定洋溢着无以伦比的幸福。望着那紧闭双眼的红通通的小脸,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将倾尽所有,只希望他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
在孩子成长的最初的几个月里,母亲没有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用来呵护照顾孩子,沉浸在生命得到延续的喜悦中。在母亲的注视下,孩子读懂了爱的语言,和母亲之间建起了信任和依恋。这使他拥有了生存于世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
一个敏感的母亲总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并且及时地满足他。母亲的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我想这一定不是上天给的,而是孩子赐于我们的。
在产房的过道里,孩子的脸侧向我这一边,仿佛能听到我在轻轻地唤她。那一刻我激动万分,一种母爱喷勃而出。从那时起,我和孩子每时每刻都在爱的互动。
在另一个母亲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同样的沉醉和深情。她因为太想把孩子照顾好,以至于有些焦虑和不安。但是,当她说起孩子的种种表现时,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满足。
我相信,孩子的回赠,会让一个母亲变得勇往直前。当他眼望四周,当他依依呀呀地学说话,当他发出“爸爸妈妈”的音节,当他颤微微地迈出了第一步,我们都会感到欣喜和骄傲的。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渐渐地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前的“好妈妈”似乎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心浮气躁、想法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妈妈。孩子的眼睛里盛满了委屈、难过和疑惑:为什么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在父母眼里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为什么父母对自己总是那么失望?
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尝试,都是在确认他自己,但是他担心他的行为让父母不满意。他也许会因为在父母的意志和自我的意愿的冲突中变得犹豫不前,因此过多地消耗了成长所需要积蓄的能量。
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变得爱哭、不肯写作业、不和任何人说话。经过了解却发现,孩子有很多担忧和自责的情绪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觉得父母之间濒临破碎的关系可能和自己有关,他希望父母可以重归于好。
有个初中的孩子告诉我:从小她的家人就对她严格要求,特别不允许她哭。不管她有多难过,她都不能有一滴眼泪;有时候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会遭到严厉的呵斥。在这样的家规下,她说:她从来没有一天做过真正的自己,她非常害怕长大以后,永远地失去了自我,只能戴着一个假面具生活。
孩子的话听了让人揪心,而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很多时候,父母挂在嘴边的一些话是: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不好好努力,将来长大了怎么办?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不能做到?
每个父母不管自己如何,心里都有一个好孩子的标准。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的孩子不按常理出牌。当父母们变得生气、焦虑、失望的同时,发现孩子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位妈妈谈到孩子休学在家的时候泣不成声:我们以前总是对孩子发脾气,现在知道已经晚了。我问妈妈发脾气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妈妈说有时打、有时骂,但目的是为了让他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而她现在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不爱听了。
看到很多的父母带着焦虑和无奈来到咨询室,说出孩子的种种问题和缺点。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和孩子同时在场,我们常常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或问题,有些是被夸大的,有些是在不断的强化之下被固定下来,有些则与家庭僵化的互动模式有关,还有父母从原生家庭里承载的教养方式,会复制到现在的亲子关系上。
是什么让一个家庭陷入到问题的困境之中,象一个被转动的陀螺无法停止下来?仅仅是家庭成员自身,还是牵扯到家庭内外方方面面的影响?父母的初衷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真的是无条件地爱和信任孩子吗?在咨询过程中的打分环节可以看到,孩子给父母打的分总是远远高于父母给孩子的,相较于父母来说,尽管他们在寻求父母认同和自身独立的意愿上充满了冲突,但是他们总会偏向于维护父母的尊严,更能够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并且对父母较少的期待。
记得有这样一个男孩,妈妈一个劲儿地数落他多么不懂事,为他操碎了心。可是她不知道,他为父母也操碎了心,他从父母离异的那一天起,无时不在盼望着父母能够复婚,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也许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孩子所有的成功和失败,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他们努力和热爱着、或者说困惑和烦恼着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方面:父母是否相爱、父母是不是爱他、是否被同学们接纳、怎样可以表现得更好,或者今天可以和朋友谈论些什么、以及自己喜欢和好奇的许多事情。
如果有机会听听孩子的心声,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深藏着的秘密花园,当父母足够愿意去了解和接纳,他才会让父母进来驻足停留。所以当父母说孩子平时很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可能已错过了让孩子愿意开门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以学习为前提,孩子还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长大吗?如果不能,父母是否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父母带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让他去看到每一处的风景、让他有足够的爱和创造的能力、让他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吗?
当然,父母能不能这样做,也取决于很多因素:父母是否对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父母自己是否能在关系中处理好自己和系统的边界;父母在情感依附的模式上是否是安全型的依恋;父母即使在成长阶段发展受挫或经历创伤,目前是否愿意努力尝试去修复和发展自己。
在一段关系中修行,整个家庭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慢慢地你会发现,之前那些一触即发的张力忽然变弱了,家庭挣脱了僵化的束缚,母亲和孩子开始各自成为Ta自己,更多的爱在相互之间流动,并且各自都越来越享受彼此的相处。
在关系中修行,不是简单地读几篇文章,或者学几招应对的方法,有时候太多的声音往往让问题的解决变成了问题的滞留。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感受、反省和觉察自己,需要在艰难的时刻有勇气挑战自己,需要去了解问题并非某一个人的,而是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当我们的视线离开了那个问题,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慢慢柔和起来。
我们都希望孩子不会成为我们的复制品,但如果没有把盯着问题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不希望的事情可能就会发生。就像父母用破坏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爱一样,孩子也会用放弃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回到自己身上,从相信和原谅自己开始,放下作为牺牲者的姿态,去感受和发现每一个细微的快乐,哪怕转瞬即逝;去拓宽生活的领域,尝试以前想做却迟迟没有开始的事,在这个过程里,心灵会变得越来越自由和丰富。
然后,告诉自己:孩子是因为我们而来,但有一天他终究成为他自己。愿他和我们一样,拥有一段足够丰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