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文/湖畔书苑·刘东锋
清明有感
提到清明,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杜牧那首《清明》诗。诗句生动展示行人雨中匆忙赶路,问路牧童的场景。细品诗词背后,更有作者清明节在外颠沛流离不能与家人团聚、祭奠祖先的无奈。
清明节其实是与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密不可分的。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中华几千年历史,不乏让人感动涕零的忠孝节义历史人物。但是现实中我们却看见另类“孝顺”故事。在农村,老人在世时候子女对其不管不顾,待老人离世进行厚葬,清明重阳更是形式不断,祈求老人在天之灵;在城镇,有人将行动不便者就送进养老院,除了电话叮嘱护工对老人照料细致,平时也是不管不顾,也有甚者利用老人免费医疗待遇将老人送进医院ICU住五年,美其名曰希望长伴父亲。
在笔者看来,今天的我们在孝敬父母上面,不因拘泥于刻板形式。要从实际出发,用心用情去关心父母的健康,关心他们的身心需求,用努力的实际行动去传承优良家风,完成先人未成的遗愿,为家庭美好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