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前面三章读得很顺利,后面几章读得很艰难。这么难读的书,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啃读,刀哥的导读,让我明白了原因,知道了目的。我们要从100年前怀特海的思想里,找寻破解我们教育困局的那把钥匙,这也是读书的意义。
刀哥导读《教育的目的》,非常的清晰、深刻、落地,他的标题《从自由走向智慧》就是对《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的透彻理解,简洁提炼。本来我对这本书读得迷迷糊糊,特别是后面根本没读懂,听了刀哥的解读,忽然觉得清清朗朗,跟我们的教育也有了连接。这两个多小时,居然听得一点都不疲惫,听得特别值。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卷?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因为我们没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怀特海说,一个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十二三岁是浪漫阶段,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学习阶段,从18岁到22岁是综合运用阶段。
浪漫阶段,需要孩子们大量的感知体验,这个阶段的孩子习惯于奇思妙想,提出各种问题,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活动,让他带着散漫的体验,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稍微做一些训练就可以了。
而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掌握很多精确的知识,刷大量的题,提高他的成绩,提高学校的声誉。孩子们成了考分的工具,所以越刷题越迟钝,越刷题越缺乏创造力。只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焦虑的驱使下,控制孩子,多刷题,提高成绩,心里就踏实安稳。
因为我们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所以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刷题过多,就产生了厌烦心理,家长老师双管齐下,逼迫乖哄,孩子不得不就范,但他对学习的体验感是不好的,就会产生厌学,对一切丧失了好奇心,丧失了兴趣,怎么可能学会?
最可怕的是,小时候在浪漫阶段没有好好地感知体验,没有放开身心的玩,到了中学阶段,该精确学习的时期,需要真正的智力训练,孩子们没有心劲儿了,精确性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用怀特海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前期的广泛的体验,接触事实的积累和普遍的模糊认识,那么之后的分析、条理化学习变得毫无意义。用大白话来说,前面没有好好玩,后面就学不好。这就是刀哥所讲的自由阶段。
读了怀特海的书,听了刀哥的讲解,猛然意识到,我以前对孩子好多的做法都是错错的,好在一切还来得及。这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不断的提醒,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干那些拔苗助长,贻害无穷的事。
到了中学阶段,要有大量的做题的训练,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符合学生发展的自然需求,让学生觉得他学会东西是快乐的,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怀德海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自由中的自我训练。
首先训练的内容要少而精,还要教得透。简单粗暴的反复刷题,不清楚我们为什么刷的是这道题,这道题背后要掌握哪个知识点、哪个原理,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这个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训练的效果肯定不好。
在用中学,理解的透彻,学得才扎实,觉得知识是有温度的,有活力的。怀特海说,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学以致用,学的东西服务于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怀特海反对经常考试,反对反复刷题。他说如果我们出的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所有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就代表了一条邪恶之路。因为反复的考试,抹杀了文化的精髓。读了这些闪亮的句子,让人心里就像亮起了灯,好像从狭隘的小房子里走到广阔的天地。
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考高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如果成天让孩子背知识点,会收窄孩子学习的范围,让孩子们变得非常的功利,只学习考试的东西,不是考试的东西一概不学,这不仅是有害的,而且是可怕的。因为我们通过教育,要让孩子有求知的热情,学会与别人打交道,遇到事情有判断力,面对复杂的环境,复杂的问题,能够有一种掌控力,还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特殊的事情作出预见,而这一切能力的塑造,不是靠几张考试卷能传授的。
读这本书,听刀哥的导读,好像在迷雾里看到了路,知道怎么样去正确的引导孩子,支持孩子。读书就是帮我们找路。
这本书从始到终都在讲一个观点,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要摒弃那些呆滞的思想,僵化的知识,这样的教育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反过来说,我们给孩子的知识是活泼泼的,新鲜的,充满活力的。他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这让我想到了杜威的观点,生活即教育。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把那些经典的知识定理,如何生动活泼的展现给学生,这是能力,也是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热爱。让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学习,热情澎湃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成长,这样的教师功德无量。
怀特海还说,必须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所以,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弄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孩子们大脑里形成知识的模块,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他学的东西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是成体系的,这样的学习相对而言是轻松的,因为他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有了系统性的思想,学生就会把各种知识综合运用,这个时候所有的知识都支持着他去解决问题,他拥有了智慧。他咋能不爱学习呢?
听刀哥的分享,看到了怀特海这本书的魅力,在如此卷的教育环境中,让我们知道怎么去做,既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又让孩子们带着热爱去探索学习,而且还遵循了孩子们成长的节奏和规律,读书就让我们在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的惊喜。
刀哥读书的方法也很独特,他找寻了很多关键句,用关键句作为抓手突破一个个重点,而且在讲解中不断地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生活连接,时时在提醒我们,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最后那三个问题,问得掷地有声,在我心里回想了很久。
1.如何防止我们教给学生无活力的知识或呆滞的思想?
2.我们能不能勇敢的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
3.我们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三阶段的涡式循环?
4.诊断我们的课堂是否存在节奏错乱,空浪漫病,唯精确病,无综合病?
看着这些问题,就能看到刀哥读书的深刻落地,我们读他人的书,就是为了跳脱出来看到教育的底层逻辑,然后回到我们的场域,更好的支持孩子。因为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有活跃的智慧。我们带着智慧走进教育,孩子们就有了春暖花开的生机。这也是读书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