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空虚?
不妨先来看看【生活】一词在词典中含义:“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生活既活动,空虚的生活就是活动不够,充实的生活就是活动个不停。
或许可以说,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空虚,在某种层面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此刻只需要花一部分的生命时间就能保证生存(无论他用了什么办法),所以另一部分时间具备【无所事事】的条件。
话虽如此,我们不能就说空虚的烦恼是“吃饱了撑的”,不能因为一种痛苦的强度不如另一种大,就不给它冠以痛苦之名分。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词典中的释义,人活着有两个追求,除了【生存】之外,还有【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或许是,利用满足【生存】之外的时间来做与【发展】有关之事。
作为一个人,我有一种基本的感受,就是当我觉得【未来会比现在更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开心。这说明我们的确有想要【发展】的心理诉求。
在我们的文化里,没人会否认发展的重要性,但通常我们会认定发展是【为了】生存,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这样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映入我们脑中。
这种语言环境里的隐喻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默认会把发展当作【工具】,而从未考虑过它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需要】。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可以满足生存之后,我们很容易忽略继续发展,因为“没有必要”了。
于是,我们生活里的【活动】,也总是在满足生存之后就停止了。在这种环境之下,【精益求精】是“傻小子“行为,除非它对生存有益。
虽然企业会鼓励员工精益求精,但同样不是为了满足员工的发展之心,而也是为了它自身的生存(竞争的胜利)。即便有些良心企业,确实乐于见到员工在工作中享受【发展】的心理需求,但我们已经无法互信。
当我们认定工作是被“剥削”,在工作中与发展有关的事也都变成了【被迫】,于是我们会抵触它,甚至把这种抵触带回自己的生活,宁可无所事事,也坚决不做发展自己之事。
因为我们不想总被利用,所以我们以平庸作为武器来对抗。如果我们“没用”,就不会被利用了。
即便有时候觉察到自己那颗【想要发展】的,微弱的野心,我们也绝不承认。或许这是因为发展存在于生存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承认自己在追求发展,就同时承认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已经被满足。老祖宗教育我们要居安思危,你居然敢承认自己的条件足够了!况且,你忘了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承认【生存已被满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于这种两难,我们也有办法应对,就是我们声称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生存。这样,我们那颗想追求发展,又扭捏着不敢承认的心,就被悄摸摸得满足了。
在共同努力之下,人的【生存标准】水涨船高,普通人永远无法企及“小康生活”。据我观察,大众对此虽然觉得无奈,但似乎又有种诡异的幸灾乐祸。我猜是因为如此一来,大家永远都有得忙活了,同时又不用承认这是自己的【主动追求】,心理需求和道德修养都被满足了,何不快哉!
只是我们用行动改写了“生活”这个词的含义,它本来可以包含“各种活动”,现在只剩下“一种活动”。
其实那些觉得生活空虚之人,不用自我批判,你的确是“吃饱了撑的”,但至少你是第一批敢于承认自己“吃饱了”的人。所以尊称您一声【勇者】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