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县的虎头山,是平鲁最大的山,也是平鲁最难攀越的山。它纵向蹲居井坪之西,完全阻断了县城与西山之外的交通。
平鲁地处山地,但北向、东向的山都相对平缓,并有沟壑间离。如此,沿着山湾,顺着沟壑,比较容易开出路来。尤其是南向上,山更平缓,沟壑更多,所以仅二十余公里,便可走出山地,蜿蜒至朔。
虎头山则因山体巨大,抬升了沟壑。沟在半山不为沟,无沟那里来的壑。所以虎头山必得从山顶翻越。这便苦了。过去的人们,寻找平缓的山坡,开出截截羊肠,一坡一坡相连,一弯一弯上盘。这样的路,只能开十一号(两条腿或两只脚)的车。
直到1968年,虎头山上,才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条公路的建设。这我记得,因我就是这建设者中最小的一员,时年十五岁。
这条公路,后被称作“八盘山”。不叫路,而叫山,有点怪。它的建设,其实只是开凿。在山体平缓的坡上凿出一条路来。用的是铁锨、镐头与炸药。作为就是挖、刨、炸。开出的路,大约可以并行两辆胶皮马车,算是双向二车道了。比之人行的羊肠,阔气多了。尤其是只在一面山坡盘了八圈,比之于人行道的无数之盘,简省了太多。所以名此路为“八盘山”。意在炫示只有八盘吗?我猜不准。我参与修建的是西坡上的八盘,东坡如何我不清楚。因我只当了三个月的民工。但后来听人讲到这条路时,均称“八盘山”,推断一下,东坡之路概亦如是。
随着此路的开通,毛驴小车、马拉皮车、小型拖拉机取代了驴、骡帮。山里山外的交通运输上了一个新台阶。
又过了大约二十年吧,八盘山上开洞了。一洞贯通虎头山,那个爽,无与伦比。往来之车,以汽车为主了。
数年后(我真不清楚),虎头山上又开一洞,是为下洞,只下行车行。原来的一洞,应为上洞,上行专用。这就是直到现在的虎头山交通。
此次回乡,特意上山,观览二洞,游走旧路,兴致勃勃,感慨连连!同时,回望井坪,高楼林立,云蒸霞蔚,北坪成村,河南若市,东西二梁,社区连片。回想过去,数次登山,却无精力,亦无兴致回首相望,何者?只顾爬山,无暇它顾了。然则,当时的我,好像无此遗憾,所以,没什么伤感的,一代一代,各得其所。壮阔的历史,犹如这虎头山的演变一样,一步一步,缓慢并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