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女怎么这么自私,都不知道分享!”小雪苦恼的看着我们说道。
“你家孩子才三岁,不懂得分享很正常的。”我随口说道。
“才不正常呢,小文的儿子就特别会分享。昨天她儿子和我女儿一起玩,人家儿子就知道把玩具给我闺女玩,真不愧是一个好哥哥,可是我闺女就什么东西都不让人家碰。我真感觉丢人死了!”
小文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同事,孩子已经十岁了。
“张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懂得分享呢?”小雪眼睛一亮的问道。
“有!”我斩钉截铁的说:“把你脖子上的项链分享给我,我就把分享的秘诀分享给你!”
“张老师,你快别闹了,我这个项链是我们结婚纪念日的礼物,虽然不是老贵,但是她爸给买的,不能分享。”
“你的项链珍贵不能分享,小闺女的东西就不珍贵,可以随意分享?”我反问道。
“分享不是美德吗!”小雪不死心的说。
分享确实是美德,但是强迫一个处于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分享,可未必是什么好事,今天张老师就跟大家谈谈孩子分享的那些事!
1、孩子不分享并不是她自私
孩子不懂得分享,往往会被我们冠以自私之名,其实对于三岁左右的幼儿来说,他们根本无法体会分享带给别人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处于物权敏感期的他们,不分享是天性,并非是孩子的自私。
有朋友可能说了,有的小孩都知道分享,而且乐于分享。
确实存在这样的孩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重点,那些懂得分享的小孩就是大方,就是品德高尚吗?并非如此,那些乐于分享的孩子,往往是基于分享之后可以得到妈妈的夸奖,所以他们愿意分享。他们知道我把东西分给别人,妈妈会开心,会拥抱我,会给我竖大拇指,会说我真棒,所以他们去分享。
幼儿的这种分享是基于自己的情感满足,为了获得妈妈的赞扬。等孩子大一些之后,他们才能理解分享所带给别人的感受。
大一点的孩子跟成人或者是同伴在分享的时候,他考虑的是这种行为带给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给别人分一点或留一点东西,让对方感到高兴,或是接纳自己,如果是什么都不给对方可能会心生不悦,因为能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大孩子选择了分享。
2、比起分享,我们更应该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很多父母觉得在朋友面前自己的孩子不分享面子上会挂不住,往往就会做出和小雪类似的举动,强迫孩子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这种情况不但不能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他们更喜欢另外一个小朋友。
要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有考虑的都是自己的感觉,所以当父母强迫他分享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退缩,不敢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的物权观念遭到破坏,他就会变得不珍惜自己的东西,或者是拿别人的东西也不通过别人的同意,这往往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所以当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不是强迫孩子去分享,而是需要先尊重孩子的物权观念。
3、正向强化引导分享
刚刚我们说过了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分享是出现在受表扬的时候或者被别人强求的时候才会去分享,他并不是打心底里想分享,只是知道这样做时妈妈会笑眯眯的说:“宝贝真棒”,这种夸奖才是他内心真正期待的正面关注。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很多分享的内涵,但是从孩子的脑神经的发育来看,他无论是从社交还是道德方面,他们都没有成熟的足以品尝分享的甜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可能对我们的某些要求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他会照着我们的话去做,因为他知道听话会受到表扬。
所以当一个小小孩会说谢谢和请或者是去跟别人分享,做一些让别人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不一定是他真的喜欢这样做,而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这么做的时候,别人会表扬他,说他真棒,这就给了他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同时呢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如果我们想引导孩子分享的话,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当他做出了分享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给他点赞,表扬他,或者对他露出笑脸,或者抱一抱,这是通过正强化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如果箭在玄上,一个不分享,另一个哇哇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急交换法来急救。
交换法是利用孩子的专注力时间不长,很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为基础。我们拿另外的玩具给哪个小朋友,或者是给自己的孩子,通过交换的方式,让两个孩子都满意。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当他们达到心智成熟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分享在人际方面的意义,他们就能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时发自内心的分享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