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纪年始于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然而“三皇五帝”的说法我们早已熟知,为何司马迁为何不写三皇,而从五帝写起?对此表示遗憾的大有人在,唐代司马贞就作了个《三皇本纪》来补阙《史记》。
司马迁不记“三皇”,纠其原因,一个字,乱。
--关于三皇的若干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吕氏春秋》《风俗通义·皇霸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神农、西皇(赤帝)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农、(赤帝)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三皇五帝的本质--
三皇五帝其实是个容器,是个尊号,就像道教里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样,有了这108个坑,然后小说家把梁山好汉108将给埋进去。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人对上古时代伟大部族首领的一套尊称系统。上古时代缓慢悠长,当过首领且有过杰出贡献的人其实挺多,比如盘古、女娲、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等等,对于“三皇五帝”这个容器,有人觉得女娲、有巢氏贡献大,配得上这个称号,于是把它给了他们。有人觉得另一批人可配此号,于是说三皇五帝是他们。彼时先民对宣传口不够重视,缺乏权威出来规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都有道理。
搁现代,三皇五帝就像“三八红旗手”这类称号,你不能指望“三八红旗手”只有一个人。而只能说这些年里的“三八红旗手”里,你最服气谁,你认为谁最突出。
--三皇五帝是帝系--
首先三皇五帝是帝系,入选之人必须是大家都认可的正统首领类人物,比如伏羲、神农——这两个人几乎在每种关于“三皇”的说法里都存在也证实了这点。而共工、祝融这些就只是诸侯了,按司马迁的划分,应该是世家,而不是本纪。
其次,既是帝系,就讲究一个传承,这和现代我们公平公开选出来的“三八红旗手”还是略有不同。一定要拿“三八红旗手”来类比的话,那就是这些个“三八”当中,挑出一些有脉络联系的人,比如谁是谁的入门恩师,或者哪位三八又影响了另一位三八的诞生。
鉴于远古时代还没有天经地议的“家天下”传统,大家以强力为尊,这个脉络传承就落在了贡献的传承上。考察上古的杰出贡献者,像女娲这类存在入选并不合适。因为如果把她当成和盘古一样的创世神,无疑她的贡献是大过天的,但如此大神跟一群凡人混三皇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把它当作人来看,她的贡献似乎又只是和哥哥伏羲近亲结婚这个主要贡献。而像仓颉这样的人才,造字的贡献是够了的,但他是“人臣”,不是“人皇”,也是没办法进入“三皇五帝”序列的。
最后因为位置有限,有一些既是人皇,又有突出贡献的人,就要比一比贡献的大小了。比如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构木为巢使人族有了窝很了不起,但如果建筑水平不够,住树上未必稳固安全,而住洞里有时候反而不会四面漏风。而燧人氏教人生火,人类的生活质量一下就提升了几个级别,还是燧人功德大些。所以如果燧人和有巢对比,燧人来当选三皇比较好。至于伏羲氏始画八卦,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日中为市,在远古社会都是极其漂亮的“履历”,足够当选三皇。
--有人想搞万世一系--
前面说到,上古强者为尊,难有世系,可有人就是不死心,非要搞万世一系那套,比如说燧人和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父母,而有巢又是燧人之父,这是颇为荒诞的。
有巢和燧人明显是根据贡献来命名的氏族名称,属于“德名”,不可能有这种单人的父子传承关系。而且作为部族,两个团体隔了万水千山,且不论远古迁徙困难,就算迁徙成功,一族之精力殆尽,构木为巢的伟大创造之后还要继续另一个更伟大的钻木取火的创造,在远古的情况下这种连续创造显然不太现实?而且有巢氏这个团体已经住上“木屋”了,火这种东西避之不及,再去研究生火之术,怕不是要烧掉屋子。逻辑上讲,穴居的部族才有可能往“取火”的文明方向发育。
题外话,别看“伏羲”这个名儿有点不明觉厉,但是伏羲原名庖犧(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三皇本纪》),有巢、燧人、庖犧,这三巨头本质上分别代表灶房、生火、美食——能被中国人铭记在功劳簿上的到底还是吃那点事儿。
--三皇的神格--
三皇的乱,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没有像希望希腊、印度神话那样的较完整体系,就是因为中国有历史化神话的传统。“黄帝四面”,是说黄帝这小丫头片子大老爷们有四副面孔,孔子却要说是派了4个人去管理四方。而射日的大羿是唐尧时候的人,明明不是夏朝篡位的有穷氏后羿,却要混淆,把射日的大羿搞臭成一个大坏蛋。
三皇本就是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但由于历史化的需要,需要强行把这些本就没影的神祇拉下台来,还要编制传承顺序,那可不就变得千人千面,你说你的山,我说我的水乡。想要讲述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就等于发起一场灭神运动。司马迁不忍心,只“降黜”了五帝,留了三皇高高在上。
所以如果不讲历史体系的三皇五帝,而还原神话体系内的三皇五帝,那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比较合理,对应五帝就是“炎帝、黄帝、黑帝、青帝、白帝”——两者在名称的没营养上差相仿佛。
--没有真三皇,只有好三皇--
讲了这么多,我们以上面的标准来评审一下最初的若干种关于三皇的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泰皇即人皇。这个说法没什么意义,以“三八红旗手”做比,此种说法就是把“三八”分成一八、二八、三八,或者大三八、中三八、小三八。只是阐释了尊号的内部次级结构,没说正事,对于历史来说讲了约等于没讲。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此说法是为了对应天皇、地皇、人皇这种说法。伏羲、神农的事太过久远,为天皇、地皇无所谓,黄帝为人皇是确定的,所以就把本来五帝第一位的黄帝提到了三皇段。但这样一家人就不够齐齐整整了,五帝少了一位,于是增补了一个少昊进五帝。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和《吕氏春秋》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皇霸篇》
关于这个说法,前文已经说过,把女娲看作神,三皇的地位不够看;把女娲看作人,她的贡献又和伏羲是一起的,三皇位置本就稀缺,占一个位置就好了。这种说法对于构建自洽的体系不太友好。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神农是最后一皇,可以承接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的说法。这样三皇五帝就能接上了。
伏羲、神农、西皇(赤帝)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农、(赤帝)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这两个说法没什么依据,祝融和共工是黄帝时期的人物,没道理这俩货跳过黄帝而成皇。
--三皇爱谁谁--
所以作为历史化、人格化的三皇定为:燧人、伏羲、神农用户体验比较友好,既有传承,又不会乱。
《五帝本纪》太史公赞处,司马迁说明了自己写五帝“叙其德略其事”的原因:“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因为诸子百家描述三皇五帝,都神神怪怪的。黄帝都不“雅驯”了,再往上溯的三皇更是荒遐缪悠。比如在百家之言中,神农是人身牛首,就一牛头人,你让太史公怎么写?怎么写!
《史记》记述的是中华典史,而三皇是口传历史,材料严重不足写成一篇传纪,瞎编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于是司马迁为保严谨干脆舍了三皇,三皇你们爱谁谁,于是炎黄子孙的历史就从五帝开始了。
参考资料:
吕思勉--中国通史
司马贞--三皇本纪
百度百科“三皇”词条
司马迁--史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