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弱,刚刚看过或者听过的内容,转眼就忘了,只零星的记住一点皮毛,有时看到一篇触动内心的文章,或者打动人心的句子,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这时感觉思维仿佛被冷冻,文思枯竭,无从下笔。
这个时候,我用了最笨的方法,把我喜欢的片段句子抄写一遍,然后静静的坐半个小时,凭借脑子里的记忆把刚刚看到的内容复述出来,虽然不可能一字不差,好在这个内容也大概的记住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行动力的效果。
再好的点子,再好的内容,没有体现到行动力,一切都是空想一个虚幻的梦。
尔升不凡老师在讲解《认知觉醒》里,就如何提升行动力,给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
第一点,我们一定要重视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情,这会影响我们一整天的行动力。
我们很多人早上睁开眼首先拿起手机,看到自己喜欢的短视频或者劲爆消息,就一条接一条的看,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到两个小时,如果不是要着急上班,很可能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在你看短视频刷消息的时候,注意力是分散的,因为你看的是一条又一条不同的视频、不同的消息,而没有专注某一件事情,情绪也处于轻松有趣的状态,接下来在处理比较有难度枯燥的工作,注意力不会太集中,做起来感觉很乏力。
如果你起床后第一件事情是阅读,写作,锻炼,或者说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精力是呈聚合状态,而且会不断的增强,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会高效的完成。
早起我喜欢阅读和锻炼,晚上会写点小文章,虽然写不出多么出彩的文字,但晚上静谧的氛围感让我能沉下心。在我看了美国女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的《成为作家》这本书后,曾试图改变自己的作息规律,早上起来什么都不做,就拿出纸笔,想到什么写什么,比如昨晚的梦境,灵光乍现的灵感,或者碎碎念……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依然无从下笔,我甚至不记得昨晚的梦,而且丝毫没有灵感,也没有可写的碎碎念,脑子里空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接受、领悟的能力不同,甚至创作时的兴奋点也不同;所以不必焦虑,有的人三分钟泡面,有的人三小时煲汤,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一觉醒来,整个人的精力是重启状态,我们是要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还是高度聚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这个原理叫增强回路。
我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是读书、写作、锻炼或者做最重要的事,形成正向的增强回路,对于我们开启一整天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高效的,如果是刷短视频或者看消息,就会形成负向回路,容易造成精力分散,很难有效的工作和学习。
我们对一天的工作学习、锻炼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把你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语言和认知会得到提升。在完成任务后,在面对每向任务完成后会心的一笑,你对接下来一天又一天清晰的目标完成后,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样做你会接受自己的改变,很容易坚持下来。
提高行动力的第二点很简单,做个傻瓜。很多人做事并不是在看到结果才去做,而想先看到结果再去努力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我们就做一个傻瓜,想到了就去做,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如果想的太多,顾虑重重,而不行动,你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努力了反而有更多可能。光想不做等于在幻想,纯属浪费时间。
第三点就是打破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怪圈。尔升不凡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具体阐明这一点:
看别人骑自行车很简单,但到了你这里怎么这么难呢?因为你只是在看,并没有行动去学,我们只有把认知变成行动,只有大量的重复练习,相关的神经元才能产生关联。
学习跟骑车一样,如果不反复练习,你永远都不会骑车,学习也一样,我们都是从一点点学会的,只有不断练习,我们才会尝到真正由学到到做到的那种快感。
我的收藏夹里有很多别人学习的方法经验,很多躺在那里已经发霉了,堆积了很多灰尘。曾经我也想把所有我喜欢的领域都涉及,尽管文笔笨拙、生涩,而且自不量力都写了一些,只是不敢公之于众,在我自己内心的一角慢慢封沉。
尽管我的文笔是如此的不堪,那也挡不住内心的热爱,就做个傻瓜慢慢努力,没有办法专注更多,就只专注一点,切实认真的去行动,也许不会有完美的结果,最起码我努力了。
很喜欢梁晓声的一句话:“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