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长大后能独立、自由,生活的社会民主、和谐。但是,却有不少父母实际的婴幼教育行为与该愿望背道而驰。比如加入到国学推广的行列中。且看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被推广较多的国学经典,对小孩的成长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弟子规》。这是得到最为广泛推广的国学之一。“泛爱众”和“闲莫管”矛盾否?同出《弟子规》!背诵弟子规的小孩,将来长大,参照现实,“泛爱众”仍然是包装,“闲莫管”则成为行为的指导。若干年后,倒在路边的老人,还是没有扶的!臭名昭著的女德班,其主要教材便有《弟子规》。
二、《论语》的推广程度,估计仅次于《弟子规》。《论语》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句子值得学习,但这是否可以成为向小孩推广的理由呢?《论语》全篇一万余字,“子曰”就近千字。如果让小孩背诵论语,虽说开卷有益,但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子曰”背后的圣人、明君情结必浸透到小孩的意识思维之中,思考的独立性渐失,自我非我,这就是让小孩读论语最大的坏处。
三、再来看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开篇,即表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对否?祸国也!何也?国家治理,基于契约,依赖法治,而不是圣人明君。五千年文明至今无法走进法治社会,祸根在此!如今社会更是不古:一方面不求法治,另一方面伪装圣人明君,动辄用思想和主义来做包装。
四、四书之一还有《孟子》。出自《孟子·离娄上》上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被广泛引用,鲜见异议。但认真推敲就能发现,该观点同样是落后的专制思想。其字面意义清楚的表达了“得人心的目的是为了得天下”,即得人心是手段,得天下才是目的。得天下前,总是大善,一旦达到获得天下的目的,即将人心丢之不顾,转而大恶。所以,以将天下私有化为目的的得人心,往往有善始但必不能善终。看几千年朝代更替的事实,不正诠释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谬误吗?
五、四书之一还有《中庸》。《中庸》共33篇,其中有20篇基本上是“子曰”。且与其他国学经典一样,文章立意在圣人明君的人治上。比如第20章中,“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在列出多达九项治国原则中,竟也找不出“法治”来!
以上列举的五部典籍,章句中的精华和糟粕并存,而立意均服务于人治,属专制落后思想。对于成人,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思想进行甄别和取舍。但于小孩,他们的成长,最需要的是心灵自由,将某一种思想倾向明显的作品交由他们诵读,只会禁锢其思想伤害其自由的心灵。
对于一个经常看电视的人来说,当他正好在看一部不喜欢的电影时,这时他会怎么办?另一个情景是,一个经常使用电脑看影片的人,当他正看他非常喜欢的电视时却突然内急,这时他会怎么办?是的,前一个情景下,当事人可能会下意识的想到遥控器(想换频道),而后一个当事人则会想到鼠标(可以暂停)。遥控器和鼠标,虽与内容无关,但却比内容更深入人心。在国学中,虽也有民本思想、人性关怀和敬畏自然等精华,但得到更加彰显的显然是圣人情结、明君思想、三纲五常等这些专制思想。这些思想不正是控制国学精神走向的遥控器和鼠标吗?小孩背诵国学,首先在他们身上发生影响的就是国学的“遥控器和鼠标”。他们未来对背诵内容的解读,将不可避免的跟着国学的“遥控器和鼠标”走。
幼帮李左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