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7期,当时没见过柳老师,后来见过几次,她果然都是到会场学习。
柳咏梅老师跟我在中华语文网上多有交流,是未曾谋面的老朋友。我从事教研工作以来,总有青年语文教师问“如何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之类的问题。看到叙写成长的材料,更加深了对她的了解,其成长个案恰好可以回答这类问题,也能给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以启迪。
一、先把自己定位为语文学习者
柳咏梅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但她首先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勤奋的语文学习者。
一般青年教师刚刚工作的前几年,一旦学校指定了师傅,往往亦步亦趋;若是真正碰上了行家里手,算是幸运,否则“一蟹不如一蟹”地发展下去,最后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教学水平。幸运的是柳咏梅没有被指派一位师傅(因为她不是应届毕业生,而是从高校调入者),使得她的模仿教学阶段客观上被缩短,不得不进入独立教学阶段。更幸运的是她没有被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压垮,而是审时度势地选择磨砺自己,修炼自己的内功。很多青年教师都被压垮了,教育理想往往在现实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于是顺应了这样的常态,惯性地坠入平庸。柳咏梅则是盘点大学学习以及高校工作时的“存货”,选择恰当的角度——钻研课文文本解读来磨砺自己,以涵养语文修养,找到治学的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抛开教参自己备课,个性化地研究文本解读。这也是进入独立教学阶段的明显标志。可以说,模仿教学阶段越短,进入独立教学阶段就早,其专业发展往往越好。
就柳咏梅抛开教参这一点来看,其具体的价值在于,独立解读文本比参照教参有效、高效。这是“一次性”备课,认真研究文本属于从文本的核心走向外围,解读具有某种个体性、原创性,其新的文本意义的获得很快就内化为自己新的积淀,就可以腾出了更多时间“充电”。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则是从教参或其他参考书走进课文文本,这是“反复性”备课,以为从外围走进核心更快捷而实在是欲速则不达,别人的观点再好,对你也只是二手材料,往往在网上一搜,无关信息、干扰信息、错误信息杂糅在一起,分辨都很辛苦,浪费了宝贵的自主解读的时间,长期这样“主体不在场”的解读,其教学必然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儿,很难成为教学中的“这一个”。
我十分认可这一点,要想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做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就像柳咏梅老师这样。
二、成果的文字化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
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边教边琢磨如何才能教好,能这样做的青年教师不乏其人,而且很快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尤其在一些局域性的教研活动中以言论被同行认可,但往往拙于或懒于将自己的教学思考、具体做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甚至一些在当地很有名气的教师也是如此。而柳咏梅就能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成果文字化,在专业期刊发表,以获得广泛的认可,这种认可又成为她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专业期刊种类并不多,能在其中谋求一席之地,就是对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最好检验。
三、从功利境界趋向功德境界是优秀教师教育观的不二选择
教师身上带有功利性是普遍现象,尤其工作伊始更迫切希望得到认可,柳咏梅工作之初也如此,比如她很沾沾自喜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就连她在工作之初教学上没有得到更大发展的时候,十分注重班主任工作,关注与学生的融洽交流中,也不乏功利的成份;关键是她不断克服这样的肤浅的功利追求,不断往道德境界提升,在更大的范围付出,“送人玫瑰”。
我知道她和其他四位语文教师组成了苏教“五人行”团队,就是其渐趋道德境界的明显标志。因此,我觉得她把自己从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提升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中业务上的孜孜以求固然重要,而不断提升的职业道德更是其成功的内驱力。
无论请她去上课,还是主动去送课,都说明她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根据对方的要求上课,无形中增加了备课的负担与成本,但她从中获得的是更大范围内的业务功底的夯实,也是对自己短板的弥补,甚至是通过“献丑”来获得真实的成长。把人家的要求当作提高自己功底的命题对待,这样花血本备课是值得赞扬的。“点菜”式的“送课”是优秀教师功底的体现,更是教育观念的升华。这一点大家很容易产生联想,当今活跃在语文江湖中“走穴”的许多著名教师,往往“一课讲遍大江南北”,不论你的进度,不问学生状况,不管学过与否,总之就拿自己烂熟于心的那节课包打天下。如此做法自然降低了备课成本,是否也存在着功利化问题?柳咏梅点菜式的送课,这是她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她不断走向教育的功德境界的标志。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