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文章写于今年7月,看完《烟雾弥漫你的眼》之后就写的,英文名是《smoke gets in your eyes》,是一个在殡仪馆工作的美国女孩写的工作实录,也有许多关于葬礼和死亡的讨论,干货蛮多的,值得一看。
前几天在美联上上在线课,我选了《Funerals》,推荐了老外这本书,然后就没了。
中国葬礼和美国葬礼有什么不同?流程啊什么的肯定不同啦,还有信仰之类的,中国葬礼很大程度上比较迷信,而美国葬礼则不然。唔。就这样。
话说简书不能放歌什么的太不习惯了。
另外,土葬:burial in the ground;火葬:cremation;天葬:sky burial
哦,我还和老师说了我在色达看天葬的事情,吓得她“一脸崇拜”地看着我。
死后,何以葬
——读《烟雾弥漫你的眼》有感
·
唔,在开始正文之前,想分享一件真人真事。
明明是很惨的一件事,可是在我老爸的参与下,变得……很有趣,也有点滑稽和荒谬。
D叔叔,噢,不,D伯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并不是特别好,年前更是因为摔了腰而住了一段时间院,回来之后就有点儿变态了。
不,应该说是一直都有点儿变态。年轻时由于做过一些对不起家庭的事情(你们懂的),所以四个子女都不理会他,任由他在祖屋里住着,几乎无人问津。
后来老爸受大伯所托,照顾了他一段时间,期间老爸和他大吵了好几次,但好歹我老爸还是理会他的。
这样的关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有一天我老妈告诉我,D伯伯在家里自杀了!
我立即八卦地问道:自杀成功了?!
我妈:没有。
我:为什么要自杀?
我妈:家里人不理会他,闹别扭吧。
我:如何自杀?
我妈:拿条绳子上吊。你老爸说的。
我:噢,上吊自杀~
我妈:你老爸当时听闻他自杀,特别淡定地说‘那条绳子很柔软的,死不了人’。
我:……
然后还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吧,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想说两个结论:
一、年轻时千万别犯那些男人可能都会犯的错误,你会后悔一生的。
二、想讨论下,你是否有想过你死了之后,会采取哪种方式下葬?
不过吧,问题二在我朝显得有点儿多余,虽然没了解过,但是大部分城市都推行火葬,烧得渣都不剩。
美国则不然,可以选择多种殉葬方法,让我稍微有点儿羡慕(这个点很奇怪)。
对人死后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应该是说,对人死后,殡仪馆是怎样处理尸体的……很感兴趣。
国内可能没有这样的著作,恰逢遇到这么一本有趣的书,《烟雾弥漫你的眼》,为我解答了几乎所有的问题。虽然,在事后,我回想一下我曾经看过的处理过后的遗体,和美国那边的,差别真的很大。
要讨论殉葬,必定会谈到死亡,这是毋庸置疑的。
每次谈到死亡,总会有一种深痛和遗憾席卷全身。相信你们也一样。
不过吧,《烟雾弥漫你的眼》这本书却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记述作者凯特琳·道蒂在23岁刚刚大学毕业时踏入一家名为“西风火葬场”里的事情为开端,写的一系列事情。
这本书因着内容的特别和神秘而变得特别和神秘。作者是中世纪历史专业出生的,懂的历史非常多,尤其是各个民族的殉葬文化,看到这些内容时,总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各个民族的殉葬文化都不一样,土葬是最寻常的,其次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火葬,然后就是别的水葬、天葬、木乃伊……更甚者是直接将死人肉割好切碎,然后放在火上烤熟吃掉。
不要觉得奇怪,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而且存在了很久很久。
生活在巴西热带雨林里的瓦里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瓦里人,应该是我们俗称的“吃人族”。
或许你很难理解,为什么瓦里人会吃死人肉,而不是吃生人肉。咳。话题偏了,瓦里人只吃死人肉,他们死掉的族人的肉。
当族里有人死掉的时候,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抬着担架去迎接他,在丛林里高亢歌唱,引起别的族人的注意,然后他们会将那个死掉族人的肉切碎,内脏会用叶子抱住,整块的肉则会放在架子上烧烤,妇女们也会拿出玉米面包作为搭配。
他们会一边吃然后一边吐,死人肉的滋味肯定不好,我觉得,试想想啊,热带雨林温度这么高,不用一两天尸体就会腐烂,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去吃……实在是遭罪。
可瓦里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人了之后一切痕迹都要彻底抹掉,不仅是财产还是现有的肉体,都要彻底从这个世界里消失。
而最直接的方法是,庄稼和房屋烧掉,人肉吃掉,这样死者的亲属也会一无所有,必须依靠族人供养,而且死者的灵魂也会得到解脱,早日轮回。
还真是一举几得的事情。
我对于书里描述的这一章节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吧,觉得作者在书里插入这样的内容有点儿违和,不合队形,可是还是成功勾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还有回忆。
我亲眼见过天葬,近距离直击。
那真不是一种好的体验。起码作为一个汉人,你是接受不了这种殉葬方式的。
所以,还是土葬好啊。
在这里,我并不想写我天葬的回忆,虽然我当时拍了成群秃鹫从穹苍之顶飞来,就是为了一场人肉盛宴的照片,也偷拍了视频,可我并不太想叙述。
当然,如果你强烈要求我写出来,也许我会乐意的(求我啊,哈哈)。
在西风,作者凯特琳第一天上班,就给一个死人刮面,还把死人那张脸刮得如新生婴儿肌肤般光滑,不仅是她自己佩服自己,就连我也佩服她。
仿佛在西风这个火葬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奇葩的事情,有腐烂得不成样子的尸体,但你仍要给她化个体面的妆,好让她的家人瞻仰遗体;也会有利用信用卡为她的儿子付完殉葬费之后兑换里程积分好省一点儿油费的状况,虽然不常见,但足以令我震惊。
但其实也难怪的,死者是一个吸毒者,父母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觉得他死在外面更干净的那种,所以他的母亲在他死了之后心底彻底松了一口气,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旁观者的角度,我能接受,可真要面对的时候,或许还会伤心吧。毕竟是身体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有瘾君子、成年人、老年人死去,需要被处理和殉葬,同样地,也有刚出生的婴孩会死去,需要被处理和殉葬。
“处理”这个词用得真随便,可是又无可厚非。
凯特琳觉得处理成人还可以接受,但是处理婴孩就让她觉得难过。
婴孩死亡的原因不外乎是几种,遗传疾病占多数,通常活不过十二个月,所以我们将他们的死视为“早夭”。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词。特别到你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
克里斯是西风里的老牌殉葬人,也算是凯特琳的上司,有一回他让凯特琳去帮一个死掉的婴儿剃头发……剃头发……克里斯因有一个几岁大的儿子,面对这种事情总觉得不忍,而凯特琳刚好单身刚好是女孩刚好又是新人,所以这项任务落到了她的头上。
帮婴儿剃头时,那情景……还真甭提多么的令人感到绝望和无奈了。
婴儿的死在中世纪的时候总会牵扯到巫婆害命和诅咒一说。有幸在之前看过恩斯特·贡布里希先生的《世界小史》,尚算对这段惨无人道和愚昧无知的欧洲史有点儿了解。
巫婆往往是被作为替罪羔羊和无知人们发泄内心恐惧的一种悲惨存在,她们被视为疾病,诸如黑死病、天花、疟疾等传播的根源,被视为婴孩早夭的杀手,被视为厄运和死亡的存在……总之,巫婆是让人避之不及的可怜的存在。
那些都是无稽之谈,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一段历史,无法磨灭。
婴儿的死相当于希望被灭掉,巫婆拿他们的灵魂和撒旦做交易,拿他们的肉体去炼婴儿油,以至于她们可以拥有无上的法力……现在听着都觉得……连我写小说都不会用的梗,怎么就出现在历史课本上?
由此推出,欧洲史还真的是一部灾难史。
唔,上述,算是一些题外话。凯特琳提起这段历史的由头是她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于死婴的论文,由于没有见过真正的死婴,所以她查遍文献写了这么一篇论文出来,然后,在西风接触多了,一天都要焚烧好几具婴儿尸体的,自然彻底粉碎了她过去对死婴的了解。
还真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能够直面死亡和真相的人,往往最有勇气。
我们,我、你、他或多或少都在逃避着死亡,不会想着去立遗嘱,不会想着身后事,不会想着衰老,以为这样就能躲避死亡,以为这样就能多活几岁。其实不然,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必须要重视起来。
你想要怎样的一场葬礼?你想你的尸体怎样被处理?你想要何种方式被葬?这些都是大问题。
人死后尸体绝对不体面,不论你生前有多风光,死后可能都会被人嫌弃。因为尸体会在短时间内腐烂,而你的肉体也将不会得到保存,噢,他们会做拙劣的防腐,可仍旧改变不了你死后是一具令人害怕和被人嫌弃的尸体。
是以,怎样才能死得体面?或许,在生前应该就要想好了吧。
这其实是本书的主旨所在,关于“死亡美学”的一些设想和探讨,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去直视死亡,呼吁殡仪馆被设计成开放式的,让人们能够直面他们亲人的死亡,让他们能够看到尸体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被防腐之后的“美妙模样”。
书中内容其实十分精彩,我看得也算快,大多数在公车上看着,看着看着会陷入沉思,看着窗外单调的景色无边无际去思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与死神擦肩,或者是直面死神,只不过时机可能未到,他仁慈,不把你带走而已。
死是之于生而言,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死,到了那时候,我们会想一些什么呢?
大概,“死了之后我会被葬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会迸出到你的脑海中吧?
死后,何以葬。
--------------
读了许多好书,攒了一肚子的话,却是只写出几行烂字。分析得可能并不够透彻,如果真要写可以写到6000字以上,夜深人静,我还是去和周公会会面会更好。
关于死亡的回忆,总是不太好的,我本来想在里面穿插一些自己的死亡经历,可是想了想还是作罢。
烟雾弥漫你的眼,第一张图是我稍微设计一下的,感觉更贴切主题。不得不吐槽一句,原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渣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