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之父,他创立的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大的使用。尽管一开始遭受各种怀疑和非议,但目前他关于“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观念,被各个心理流派接纳和认可。
《论人的成长》一书,罗杰斯通过回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经历、成长的体验、人生观的起源出发,阐明了他的专业观点,并提出了将他的观念在教育领域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心理学专业著作,一般语言比较晦涩,多从第三人称来客观冷静地陈述,太多的专业用词和专业知识,读来并不讨喜。这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罗杰斯采取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仿佛和他面对面地分享他的成长,他的体验,他的感受,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悦,诚如作者的观念一样,“当我们全身心地去倾听他人时,我们也获得了成长”。读起来也是非常轻松自然,几乎一气呵成,花了一个礼拜时间读了个仔细。
贯彻全书的观念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资源和能量,只要给与他支持性的环境。因此,在任何关系中,在沟通中,至关重要就是创造支持性的接纳的环境,那么,真诚、共情、无条件接纳就是实现支持性环境的必备三个要素。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的重要作用时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这样看来,即使你不是一个专业心理学的爱好者,但只要你处于关系之中,这个观念就是与你相关的。
在沟通中,罗杰斯特别强调做真实的内外一致的人,这是沟通的基础。当我们努力地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靠近自己的时候,也是我们最轻松自然最有能量的时候。接触心理学已经十多年,对于如何去接纳自己倾听了解自己,起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读到罗杰斯回忆自己对自己的倾听时困难之处时,心中触动,其实离那个真实的“自己”尚有不少距离,多少时候,何曾放下内心对自己的标签、期待,评价啊?也许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终身的任务,但愿能够越来越接近那个真实的自我。倾听自己是沟通的基础,全心全意地去倾听的他人以及被别人完全地倾听,则是完整意义上的沟通。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少有被别人完全地倾听的经验,各种关系中,我们总是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评价、建议、指责乃至于赞扬,正因如此,我们学会了防御,远离开放。推己及人,在关系中,有多少次我们真的能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去完全地倾听他人,只是倾听,完全地允许对方,彻底的“无我”。大概越是亲近的关系,对我们越是考验,我们内心对对方的期待、要求、渴望,会淹没了对方,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这不由让我想起,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中所阐述的关系:我和你,我和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和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关系。
谈到教育中的应用,罗杰斯主张这样的观念:教育应该既包括认识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是的,每个人都在诟病教育,确实从不同角度我们都能找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教育呢,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帮助我们的孩子呢?我并没有机会对学校对老师开展大量的观察和调研,仅仅就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上,我也得出几乎一致的结论:当我自己内心安全和稳定时,我会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和干涉;当我尊重和信任孩子时,孩子会承担起他的责任;当我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时,孩子会获得更高的自尊和自律。关于教育这个话题,作者并未大篇幅地展开,有兴趣地话,可以读他的另一本著作《自由学习》。
另外,作者毫不掩饰他对灵性的兴趣和探索,也正因如此,在谈到衰老和死亡的部分,他是那么开放和从容。我喜欢他面对死亡和衰老的态度——“当岁月所剩无几时,我越来越能够发现自己爱的能力、感受性和性欲。我发现自己很幸运,能够发现和建立关系来表达这些需要”,“我觉得自己变老了,也变成熟了”,”“我用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些经历,从而思考死亡,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相信我既可以当作生命的结束,也可以当作生命的继续来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