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人情感的归宿,是文化的传承,是生活的希望。”
随着新春的锣鼓声渐渐远去,年味渐淡,正月初五一个特别的日子,又悄然登场了。带着独有的仪式感,为这个新春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这一天有许多习俗、讲究,似乎是岁月为我们精心编排的,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徇丽多姿的色彩。
一、破五:斩断旧岁阴霾,迎接新的开始
“破五”,作为正月初五已声名远扬。“破”之一字,犹如利剑,斩断旧岁的纷扰,蕴含着打破陈规、驱散晦气的果敢之力。自除夕至初四,家中诸多禁忌仿若无形枷锁,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与心神意绪。
然而,当初五的晨光初绽,“破”的时刻便来临了。家中的女性长辈手持扫帚,仿佛执起驱邪的魔杖,从内室至前庭,一寸一寸地细致清扫。好似把往昔一年的不如意、不顺心,皆被裹挟其中,扫地出门。
扫帚摩挲地面的簌簌声响,每一下清扫都倾注着对新岁窗明几净、神清气爽生活的炽热期盼,寓意着将生活的阴霾一扫而空,自此家门敞亮,诸事顺遂。
如老舍先生所言:“从除夕到初六,铺户都上着板子,全城都在休息。唯有这天,家家清扫,户户迎新,是个例外。”道出了“破五”这一习俗在新春里独特的仪式感。
二、送穷神:祈愿富足,驱散贫困
送穷神,亦是初五不可或缺的古老传统,如若一场庄重肃穆的灵魂“送别”。穷神,这位象征着贫瘠与困苦的神秘神祇,在这一日被人们以虔诚之心“礼送出境”。
天刚蒙蒙亮,人们便忙碌起来,精心准备祭品,常是几碟质朴的糕点、几盘鲜嫩的水果,整齐地摆放在庭院中央或家宅门口。随后,红烛摇曳,香烟袅袅升腾,人们闭目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祈愿穷神移步他处,莫扰自家安宁。
孩童们更是天真无邪,小手握着画笔,在纸上勾勒出穷神的简易模样,而后嬉笑间将其撕得粉碎,好似如此这般,便能将贫穷彻底碾碎。这一习俗绝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其内核是普罗大众对富足殷实日子的炽热向往。
人们深信,穷神远遁,财神必将闻声而至,自此家中财气如春日奔涌的瑞气,滔滔不绝;事业亦如振翅高飞的鲲鹏,扶摇直上,一路顺遂。
古有诗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诙谐地描绘出人们急于送穷迎富的急切心境。
三、吃饺子:舌尖上的祈福盛宴
吃饺子,正月初五饺子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饺子形似元宝,圆润饱满。初五阖家围坐包饺子、吃饺子,便是将象征财富的“元宝”轻巧纳入囊中,寓意着招财进宝,福运满仓。
一家人欢声笑语,手中面皮翻飞,裹进的是鲜香馅料,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厚意,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深情期许。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轻咬一口,汤汁四溢,馥郁的幸福感瞬间在味蕾间绽放,暖彻心脾。
人们坚信,新岁里纵有风雨,也将被这玲珑饺子一一化解,往后的日子定会如同这盘中饺子,饱满圆满,顺遂无虞。
四、开市:经济浪潮中的响亮号角
开市,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正月初五开市的传统源远流长,致至现代社会,依旧光彩照人。初五过后,街市仿若沉睡初醒,商铺卷帘门徐徐升起,纷纷开门迎客,往昔的热闹喧嚣再度回归人间烟火。
商家们燃响喜庆的鞭炮,噼里啪啦声中,是对新一年生意兴隆的豪情展望。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如鱼群涌入集市,人头攒动间,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精心挑选生活所需,眉眼间尽是满足与欢愉。
开市,就像春之使者,宣告着商业生机的复苏,活力的满血回归,预示着新的一年,各行各业如春日繁花,争奇斗艳,蓬勃盛放,照示我们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足,喜乐安康。
正月初五,这些传承千载的习俗传递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祈愿。它们绝非僵化刻板的教条,而是鲜活灵动的文化传承。
提醒我们不要忘过去艰难,积极进取,以乐观心态和坚定信念开启新征程。送穷送的是贫困与不幸,破五破的是束缚与困境。在初五这一天,我们与过往不如意告别,带着希望前行,迎接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
“生活以歌待我,我定逐光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