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
(1)概念
指利用不同税收管辖区的税制差异和规则错配(mismatch/hybrid)进行税收筹划的策略,其目的是人为造成应税利润“消失”或将利润转移到没有或几乎没有实质经营活动的低税负国家(地区),从而达到不交或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我喜欢把它直接理解为跨国公司(MNEs)通过合法的避税措施(legal avoidance),将利润转移到没有税收或者低税收的国家(地区)的行为,总体降低其税收负担。
(2)影响分析
宏观而言,根据OECD统计,BEPS造成全球每年100-240 billion(美元) 税收损失, 这相当于全球企业所得税的 4-10%。那对于单个国家而言,合法避税以及引发的税收损失意味着什么呢?[1]
😭 a shifting of the tax burden to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operating domestically;
😭 a distortion of competition as businesses operating cross-border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domestic enterprises;
😭an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distort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towards activities that have lower pre-tax rates of return, but higher after tax returns;
😭 an undermining of voluntary compliance by other taxpayers, who se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egally avoid income tax;
😭 the cre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making tax systems more complicated;
😭 an increase in compliance costs for companies and administration costs for governments.
简言之,MNEs少交税了,不仅使其获得了竞争优势,扭曲了竞争,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还使其他公司和个人承受更重的税务负担,引发不满。总之MNEs少交税了引发的后果是连锁性的。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虽是直接的,但却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缺乏税务信息交换而一度未曾引起重视,这从苹果、星巴克、亚马逊长期采取tax avoidance避税而相安无事便可看出。如今MNEs的行径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曝光与谴责(naming or shaming)倒逼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显性化。
对于BEPS而言,我们应该辨证看待其影响,也要理性看待MNEs,不可以贴上“十恶不赦”的标签。
第一 ,虽然BEPS造成了一些负面结果,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会众志成城去消灭它,相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避税天堂的立场与利益选择是不同的。BEPS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各国不同的税法体系以及税务竞争,这是基础性问题。
第二,在以上的前提下,我们去谈MNEs的责任才是有意义的。差异的税法体系以及税务竞争实则为MNEs提供了足够激励。“存在即合理”。MNEs的行为既合理又合法,所以还是不必站在道德高地上去过分做文章。
(3)规则发展
2012年6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同意通过国际合作应对BEPS问题,并委托OECD开展研究。
2013年6月,OECD发布《BEPS行动计划》,并于当年9月在G20圣彼得堡峰会上得到各国领导人背书。
2015年10月5日,OECD发布相关措施的最终成果inclusive framework,随后G20领导人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批准。截至2019年9月,134个国家(地区)参与。
2016年11月,超过100个国家对 Multilateral Convention to Implement Tax Treaty Related Measures to Prevent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Multilateral Instrument" /"MLI") 进行了协商讨论。MLI于2018年1月生效,截至目前为止,89个国家已签署。
目前我国于2017年签署,未进入Ratification, Acceptance or Approval,故未生效。
(4)具体内容
⭐ 4 Implementation of minimum standards
-Action 5 有害税收实践 Harmful tax practices, including exchange of rulings
针对tax havens/non-haven offshore regimes/ similar rent-seeking and other beggar-thy-neighbor regimes in traditionally high-tax jurisdictions,实质上是某些国家有害的税务竞争。
-Action 6 税收协定滥用 Treaty abuse, including the Principal Purpose Test
如果非缔约国的居民通过在缔约国设立实体以享受双边收税协定的利益,而该实体并不从事或者极少从事实体经营活动,就可以理解为该实体的存在或者该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协定的利益,那么其就不能享受协定的利益。不过,在具体实践中,实体经营活动的门槛的判断也不是非常明确,毕竟做生意的形式五花八门的。
-Action 13 转让定价同期资料 Country-by-country reporting
转让定价中arm's length price至今是如何运作的,我还是没懂,这也正说明了它的抽象性、不易操作性、缺乏稳定的标准。而Action 13提出了披露集团层面的具体经营和税务信息的具体描述文档(向本地税务机关提交“主体文档”),具体经营实体层面的描述文档(向本地税务机关提交的“本地文档”)国别报告(年收入7.5亿欧元以上的MNEs向母公司所在地的税务机关)。
这多少有揭开神秘面纱的味道。MNEs总部向所在国家/地区提交报告,后该税务机关分享给集团经营涉及的其他国家/地区,便于经营所在地的税务机关通过相关数据和资料快速分析该公司集团是否可能在本经营地少交税。国家间只有签订激活了双边交换协议才能开始交换。随着这方面信息、数据的汇总会为arm's length price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参照体系。同时,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税务协调,避免出现双重征税的情况。
-Action 14 争端解决 Dispute resolution via mutual agreement procedures
目前大量双边税收协定还不包括仲裁条款,部分国家对纳税人申请相互协商程序(MAP)有不少限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建立更为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切实避免双重征税。对于这点,我暂时脑补不出双边税收协议下会引发怎么样的争议、taxpayer会怎么做、国家会怎么应对、谁来裁,这有太多未知数了;一想到国际税法背后其实是不同利益观与公平观的撕扯,单靠法律技术还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对此,我持观望状态。
⭐ 15 ACTIONS
这里还没复习,就只整理了个outline。
[1]Prof. dr. T. Bender and D.M. Broekhuijs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Futu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s, Great deb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R and Tax Avo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