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得了伤寒六、七天了,那机体和邪气抗争这么长时间了,双方的力量都被削弱了。出现发热,说明能量还在往体表供应来发汗,邪气仍然没被彻底排出去;微微怕冷,说明寒邪已经很弱了,但仍然还在。关节发烦而疼痛,说明寒邪和能量停滞在关节处排不出去,进而产生了病理性热;同时血液循环也随着能量的停滞而发生停滞,血管和组织发生痉挛而出现了疼痛。微微作呕,心下部位,也就是小肠感觉有东西支着,说明病理产物停滞到了小肠,但程度不重,没有疼痛或者按下去疼痛的症状;而且呕的症状也很轻微,说明停滞的病理产物量也不大;同时体能也匮乏,呕的力量也不够,往外发散能量的力量也弱,说明这时候机体的体能和侵袭的邪气都很弱了。体表的症状还在,所以治疗就应该在补充体能的情况下,用较缓和的力量,将病理产物通过汗液排出去。选方就是柴胡桂枝汤了。那我们看一下柴胡桂枝汤,服法里写道:这个方是在人参汤基础上加半夏、柴胡、黄芩而成,那人参汤就是桂枝汤加人参三两,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打底;因为能量发散力度不够,所以加人参;因为病理产物停滞在小肠,故加半夏;能量停滞而产生病理性热,故加黄芩;为了加强能量发散的力度,就要调理少阳系统,故加柴胡;但因为机体的体能消耗很大,所以药的力度也应该缓和,所以把量全部减半就成了柴胡桂枝汤了。这个方的思路很像之前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系列的方子,大家可以品味一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得了伤寒五六天了,机体和邪气斗争的时间也不短了,机体的体能消耗也很大了;再加上医生发汗、拉肚子,就加重机体的体能消耗了;这样一来,少阳系统的机能就出现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出来是胸胁部位发满,说明能量大量停滞在了三焦。胸胁部位有结聚的感觉,说明能量停滞的程度较重,停滞的量也很大了;小便不顺畅,说明大量的能量都聚集到三焦,不往膀胱走了,也说明这时候机体总的体液保有量是少的;口渴,说明能量不往口充分地供应了,而是跑三焦部位去了,也能说明机体体液匮乏了;不呕,说明病理产物没有停滞在小肠;只有头部出汗,说明机体的总的机能还是要发汗的,就是因为三焦功能不利,无法将能量大量地往体表、上体部供应了;出现往来寒热,说明机体需要积攒一段时间的力量,才能将能量发散到体表,也是能量的发散系统,即少阳系统出现功能异常的典型表现;心烦,说明心负荷较重,但能量发散不出去,停滞在体内而产生病理性热。那治疗就应该在补充体能和体液的前提下,调整少阳系统的机能,再通过缓和地发汗的方式,将病理产物排出体外就可以好病。选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了。那看这个方就会发现,补体能的力度是较小柴胡汤大的,干姜、栝楼根补体能和体液;发散的力量也是较大的,因为有桂枝;能量停滞较重,故加牡蛎,以减弱能量密度等,有个比较就能发现柴胡汤证之间的区别。
方歌: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