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

        中国人的成人标志,就是从随礼开始,第一次开始随礼,就标志着你的人际关系正式开始了。我妈常说:“人情象把锯,有来就有去。”这就把人际关系的真谛说出来了,这随礼只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来去去,最终是一种“平衡”的状态,那就是最好的。结局就是朋友之间热闹热闹,给相聚一个“定义”。

        中国文化中红白喜事都要随礼,一般是看礼金的多少,来判定感情的深浅。这当然是要排除那种利益关系的腐败礼金的,如果是感情深点,那锯子就大一点、重一点,其实人也就更累一点,完全也没有必要的。红喜事是要发请柬请人来喝喜酒的,但请人来,别人就要随礼的,形式上又好象是向别人讨钱一样,真的是不蛮好定夺的。

      我结婚时,最伤脑筋的就是我要请谁喝喜酒的问题?父母要请的朋友都很固定,老婆那边的客人,老婆也轻松搞定。就是我要请的客人,到底是要请谁?让我想破了头。如果是过去别人请过我,我已经是随过礼的,我就都请。问题是我第一次要请的,这关系要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请喝喜酒?这完全就没有一个标准!这时候我就蛮恨随礼这个风俗的,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风俗的?如果是大家都不随礼,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请人喝酒了?直到结婚完毕后,有很多人来骂我结婚没有他们,我也分不清他们谁是真情?谁又是假意?

        办完喜事,又要一个个红包去整理,把礼金数记录在本子上,时刻准备着还礼。真还是件又累又烦的事,如果大家都不随礼,不是可以更加轻松一些吗?

        那天遇见原单位的一个技校的同学,他告诉我女儿准备结婚了,要我帮他参考一下该请技校的同学谁?我一下有点懵,真不知道该怎么参考?我说我与好同学商量一下再告诉他。和他分手后,我给一个我们关系都好的同学打电话,要他参考一下。这同学非常热情 ,说请一点女同学,还是有点女同学蛮合适的,他可以跑腿去送请柬。我把意思转告给那要嫁女的同学,他说那些女同学倒是没必要,我们离的远,信息不是很灵通,难得去还礼。

        女儿今年是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那天打电话给我,说有初中一个女同学结婚。在株洲举行婚礼,她可能赶不回来,该送多少礼金?

        我问女儿:“你们关系怎么样?”

        “也算是闺蜜吧?”女儿告诉我。

        “那就送五百块钱吧!”我跟女儿说。

        “我想是不是要送一千块钱?”女儿试探着问我。

        “不行!”我马上制止女儿。“一是你刚毕业,没有这个财力;二是你现在是公务员,也影响不好;三是礼金送重了,给你那结婚的闺蜜也有压力。如果你一定觉得礼金轻了,你完全可以另送一点礼物。”

        女儿觉得也有道理。过了些日子,女儿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老爸,这段时间我太忙了,那初中同学结婚时,我忘记送红包了,怎么办?还可以补送吗?”

        “结婚是可以补送红包的。”我记得风俗习惯只有结婚是可以补送红包的,“跟对方解释一下。”

        女儿后来应该是补送红包了。但祝寿一般就不去再补红包了的,办白喜事时,主人家更是绝对不能再补礼金的。听人说,这是很灵验的,有人家收过别人补送礼金,他们家一个月内就又办了一场白喜事。

        这种风俗习惯,就跟鬼神一样的。“信其有,不信就无”,但风俗习惯有时候就跟宗教信仰一样,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你的行为。这就印证了一句老话:“有谁又可以脱俗?”


              2021年1月25日於株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