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之美
系统通过自己的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来和谐运作。
1-1适应力
系统之所以会有适应力,是因为系统内部存在很多相互影响的反馈回路,并且相互支撑,当受到外界冲击使得某个回路机制失效,其他回路也能立刻补位,起到稳定作用。
动态变化着的系统很有可能具备适应力,稳定不变的系统恰恰不具备适应力。
我们往往更加关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而忽视了其运作的空间。
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保持或增强系统的自身康复能力。
1-2自组织力
自组织力使系统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生物进化、科技进步、生命演变)
自组织性会产生出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可能演变成全新的结构。
所以人们为了维持系统的稳定性,会打压自组织性,但自组织性不可能被彻底消灭。
很多系统看似复杂,但可能是由相对简单的组织规则的自组织性演变得到的。
1-3层次性
由自组织性不断产生的新结构和增加的复杂性,系统常常生成一定的层级或层次性。
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包含和生成关系,被称为层次性。
子系统内的联系要多于并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层次性是由底层向上进化,从局部发展到整体,让系统内部更加稳定和有适应力,并且帮助各个系统更好地各司其职,但子系统的功能或目标应该与系统一致,如果子系统目标占上风,会造成“次优化”,如果主系统过度控制,会造成系统紊乱崩溃。
所以中央控制和子系统要平衡。
2 系统之奇
系统的行为就是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系统的长期趋势为我们理解潜在的系统结构提供了线索,而系统结构又是理解系统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的关键。
系统结构: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
1.一个调节回路:动态平衡
2.一个增强回路:指数级增长
3.联系一起:增长、衰退或均衡
4.包括时间延迟:可能震荡
5.周期性波动或快速爆发
系统分析:
2-1别被表象所迷惑
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流量的变化,因为这些是显而易见的,但忽略了存量对流量的影响,流量间相互独立,通过存量而连带变化。
2-2非线性世界,不要用线性思维
非线性系统通常不可解,不能被拆分和拼装。理解非线性关系,需要考虑到影响系统的各个反馈回路。
2-3恰当划分边界
分析系统的复杂性在于考虑边界,如何确定某些存量是否要考虑,则要看这些存量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则需要划入系统边界考虑进去。
2-4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了解限制系统增长的因素,并且明确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当系统的增长放缓,或者约束变强,就知道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素正在发生改变。
2-5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系统中,时间延迟比比皆是,每一个存量都是一个延迟(之前提到:存量的延迟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原因之一),流量也会有延迟(运输、感知、处理等)
但延迟取决于你试图理解的频率
但如果系统的反馈延迟较长,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维稳系统。
2-6有限理性
亚当斯密说:“只要每一个人都竭尽所能地管理好自己的资本,使其价值最大化,就能支持本国的产业,在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增进了公共利益,这样甚至比当他真心希望促进社会利益时更有效。”
但事实并非如此,不是指亚当斯密的理论错误,而是人们在追逐利益时更倾向于理性地从自己短期最大利益出发,但每个人的行为汇集起来的结果却不尽如意。所以我们发现该理论的前提是每个市场的完备信息都可被经济人完全理性地理解并做出符合规则的行动。这个前提就不成立。
有限理性”使得他们的决策不是整体最优化的。有限理性是指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不完整地了解系统,甚至,不能很好地解读有限的信息(例如,人性不能让我们全盘接受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符合我们心智模式的所有信息)。
因此,即使为了最优化自己个体的利益,我们有时也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决策,更别提系统整体的利益了。
对于个人而言,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统中固有的位置,抛弃当时观察到的有限信息,力求看到系统整体状况。
对于系统而言,在有限理性下,即使替换或放进新角色,可能也无法改善系统表现,只能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改造,改变限制因素、信息、目标等。
另外,这里的有限理性放大更大的系统中,也可以成为系统的层次性,即子系统即使在有限理性中,通过合适反馈,依旧能维持子系统的功能,各司其职。因此,不会影响系统功能。
3 系统之危与机
产生常见问题行为模式的系统结构称为“基模”
如果一个系统,更换参与者或者改变某些前提事件,也没有缓解问题,说明可能是结构出现了问题。
识别陷阱,避开陷阱,甚至转换为机会。
系统陷阱:
3-1政策阻力
也称为治标不治本问题。
政策阻力来自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的有限理性。
而当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或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变革阻力。
所以任何一方增强的努力,将导致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也得到增强,以维持系统状态。
应对政策阻力的方式有压制、放弃、或转移目标。
但更有效的方式是设法将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设立更大的总体目标,让所有参与者突破各自的有限理性。
3-2公地悲剧
共享公共资源有限,当每个人朝着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努力,最后是资源枯竭带来的灭亡。
资源的使用者有很强的增长动力,且增长速度不受系统状况所影响,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理由限制自己只让自己一个人不扩张使用资源。
可见,在公地悲剧的情景里,限制使用公共资源的反馈回路力量都很弱。
所以要采取手段:
(1)教育劝诫
(2)将公共资源私有化
(3)对公共资源进行管制
3-3目标侵蚀
也称“温水煮青蛙效应”
一些系统不只是对试图改变它的政策措施具有阻力,竭力维持在一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状态,更为糟糕的是,它们还在持续恶化。
一般而言,主体对坏消息更加敏感,倾向于更加关注并相信坏消息,而非好消息。
所以主体感知到的状况会比实际状况更为糟糕,而期望的系统状态会受到感知到的状态的影响而跟着下调。
所以在调节回路的作用下,本来应该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但是却被一个具有向下趋势的增强回路所掩盖。
所以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越差,期望就越低;期望越低,与现状的差距也越小,从而采取更少的修正行为;而修正行为越少,系统的状态也就越差。
最后,系统的绩效不断降低。
所以目标侵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策:
(1)保证绝对的标准
(2)不断地将目标与过去的最佳标准相对照,而不是与最差的表现相比。
3-4竞争升级
当系统中一个存量的状态是取决于另外一个存量的状态,并试图超过对方时,就构成了一个增强回路,使得竞争升级。
由增强回路导致的,不一定是坏事。
对策:
(1)一方主动让步
(2)达成协定
3-5竞争排斥
富者越富:公司数量减少,而规模逐渐增大,加大贫富差距。
是一种增强回路。
对策:
(1)多元化
(2)植入一个反馈回路,例如反垄断法
(3)制定规则,防止一家独大。
3-6转嫁负担:上瘾
当系统出现问题,很多人会选择那些简便、容易、可以快速见效的干预措施。但是这种方式极容易让人上瘾,并且终有一天会暴露根本问题,幻象消失。
但有些负担转嫁也是好事,比如疫苗的发展虽然使人体自身免疫有所下降,但可以有效抵御疾病。
但有时也会增加系统对短暂有效的干预手段的依赖,使得系统自适应能力减弱或耗费干预者的大量精力。
对策:提前预防,防止跌入陷阱。意识到解决手段是缓解症状还是根本地解决问题。将关注点从短期的救济转移到长期结构性重建上。
3-7规避规则
规避规则意味着采取迂回措施在名义上遵守或不违反规则要求,但在本质上规避了系统规则的原本意图。
一旦失去控制,系统将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对策:
(1)通过强化规则和实施力度,试图扑灭、镇压规避规则的行动。到这种方法往往引起更大的系统变形。
(2)把规避规则看作有用的反馈,去完善规则或给予更好的解释。需要尽可能地预见规则对各个系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规避行为,并调整系统结构,充分发挥系统的自组织力。
3-8目标错位
影响系统行为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调整目标。
追求错误的目标会导致系统扭曲,因为达到的目标并不是人们想要的,虽然遵守着这个系统的规则并为之努力。(规避规则是试图抓住规则漏洞,表面遵守规则却与目标相悖)
对策:恰当的设定目标和指标,反映系统的真正福利。
以上为整理和摘记。
4 思考总结:
这部分先介绍了系统之美(特性)、系统之奇(如何分析)、系统之危与机(陷阱和对策)。
系统之美帮助我们认识到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层次性。所以系统是稳定的、复杂的、有联系和条理的。
系统之奇基于系统三个特性,让我们在分析系统时要考虑到存量的影响,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划定合理边界,找到限制因素,并考虑到延迟效应,以及掌握更多的信息做决策。
系统的危与机将系统问题分为八类:有限理性带来的政策阻力(子系统的目标应协调于主系统)、无节制地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私有化、制度、教育)、温水煮青蛙(绝对标准和与过去最后成绩比较,而不是一味地降低标准来缩小与期待的差距)、增强回路导致的竞争升级(一方让步和协议)、富者越富(多元化竞争、增加调节回路、制定帮助弱者的规则)、上瘾来缓解症状(提前预防,找到根本解决方式)、规避规则而与真正目标相悖(找到规则漏洞,修缮规则)、目标错位导致结果与人们意愿不符(恰当设定目标)
这部分的学习能够帮助我面对问题时,考虑到系统的特性,分析系统结构,找到根本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