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是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温和平静。所谓物极必反,能量守恒,在此处没有释放的能量和控制,总会在别处全部释放和发泄,所以生活中我倒是很容易对我的先生大吼大叫,每次事后又觉得愧疚不应该,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可是下次情绪来临时又完全忘记自己的承诺,陷入周而复始走不出的死循环。
后来分析(另一篇好好分析这一点)继承于我的父亲。因为即将为人父母,害怕我的小孩看到妈妈“恐怖的吼叫”,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我决定努力改变自己,管理情绪,不吼不叫。我一向是喜欢从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每个人吼叫的触发点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记录来找到你自己吼叫的“开关”。书中提供了这样一种工具-吼叫追踪表,一共6个步骤:
1. 事件:触发的事件(惹恼你的行为)
2. 你的反应:身体反应,情绪,升级的想法
3. 回应:你做了什么,被吼叫人的回应
4. 后续情况:你和对方的感觉
5. 相关的气质特点:你的和对方的
6. 评估:你还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吗?
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吼叫是因何而起的,长期的追踪记录,也会让你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觉察。
温馨一刻:昨晚在书桌前读这本书,先生在加班写方案,和我并排坐在一起。读到其中一段,书中建议你与这位“吼叫的人”做一次坦诚的交谈,告诉她或者他吼叫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记住只是讨论你的感受。我转换下思维,想访谈下被吼叫的先生。我抬头认真问先生“我之前吼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啊?”,先生眼睛盯着电脑,嘴角一杨说“有吗?我怎么不记得了”。我侧身很认真的对先生说“我担心以后会控制不住吼叫我们的孩子,所以正在看这本书,目的是希望管理好我自己的情绪,温和的对待你和我们孩子,未来不再吼叫,书中建议询问下被吼叫人的感受,所以我想知道你的感受是... ...”。
先生转头看着我云淡风轻的说“那要看当时的具体啥情况呗,要说感受,那肯定也会觉得挺失望,不开心啊,但是基本上我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