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温暖港湾,在这里学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新的故事,可以说班级是孩子们心中的另一个家。但现在很多班级中都日益凸显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班级“两极分化”的现象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学生成绩分化,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甚至做到超前预习,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都难以掌握,在成绩、作业质量、学习习惯等方面差距明显。在参与度与表现上也存在分化,部分学生上课积极与师生互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有些则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沉默寡言。在课外活动中,有些学生活跃于各个社团,全面发展自己,而有些学生的存在感较低。社交关系分化在班级中也是较为常见的,性格、爱好、习惯、成绩等不同的学生,往往形成自己小团体,部分学生社交范围狭窄,与群体间互动较少。自律与习惯分化在班级中最为常见,自律性强的学生一般在时间管理、遵纪守法、提交作业等方面表现的较为稳定,而有些学生则是时间观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频繁拖延作业等。
以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均是班级中普遍存在的,导致分化的原因较多,例如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当然这些也是班级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重点。因为两级分化对学生个体和班级的整体发展不利,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学生成绩、自律与习惯等方面的分化会造成学习动力失衡,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社交关系分化会加深群体隔阂,学生被边缘化,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就班级的整体发展而言,学生多方面存在两极分化,会导致班级出现多种无法跨越的“鸿沟”,学生不能安心学习,集体观念不强,没有团体意识和荣誉感,班级可能是一盘散沙,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造成影响。
基于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有效缩小班级内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帮助部分学生跨越鸿沟,促进班级健康有序发展,更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下面我将从几方面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针对成绩分化:搭建互助桥梁
分层分组学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合理分组,在早读、课堂等学习中布置分层任务。鼓励组内成员互相讲解,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学习。
个性化辅导机制:在班级内举行“拜师仪式”,遵循学生自主、自愿饿原则形成“师徒结对”,利用课后时间建立“一对一”或“小批量”辅导,针对后进生薄弱知识点专项突破,同时给优生设置拓展性任务,避免“吃不饱”。
二、针对习惯分化:强化集体规范与正向引导
明确行为准则: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日常规范,包括班规、班训等通过积分制、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励遵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示范与带动:评选“习惯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等,让学生分享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课下如何做到有效预习,课后如何做到有效复习巩固;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等。
三、针对参与度分化:创造多元参与机会
降低参与门槛: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分层,鼓励后进生回答基础问题,给予肯定;活动分组时确保每个学生有具体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避免“边缘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
丰富参与形式:采用小组合作、辩论赛、个人展示等多样形式,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四、整体氛围营造
关注个体差异:学校为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实施“心理导师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分化背后的原因,是基础薄弱还是缺乏自信心,是学习有困难还是学不进去,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针对性鼓励和支持,避免标签化评价。
强化集体归属感:制定班级共同目标,增强凝聚力,举行篮比赛、拔河比赛、队列比赛、田径运动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体现自己独特的个人价值,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共同进步”比“个体领先”更重要,形成互助包容的氛围。
班级内出现两极分化危害较多,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找到缩小班级两极分化的方法,既能针对性解决分化问题,又能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获得成长动力和归属感,这样会对班级发展形成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