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窗外,一轮圆圆的明月挂在当空。又是一年中秋节。
每逢佳节备思亲,即便现在自己早已长大,每逢过节,都会怀念小时候有父母在身边的那个家。
尤其是中秋节,在我印象里,除了过年,就属中秋节最有仪式感了。
包饺子
小时候,一提要过中秋节,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因为自从五月端午过后,有好几个月没有吃上饺子了。
80年代初,虽然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是饺子也不是每天想吃就能吃得上的,要等过年过节才有的吃。
八月十五当天中午,家里一般都会包饺子。饺子煮熟后,先盛上一碗,放上一双筷子给家里的“灶君爷”“上贡”。然后大人小孩才能开吃,别提有多香了。
前些年,我有一个女同事,心直口快,是湖南人,我很喜欢她。这湘妹子恰好嫁给我的一个老乡。她曾经吐槽过我们老家的饺子:
你们老家过什么节都是吃饺子,端午节包饺子,中秋节包饺子,国庆节包饺子,冬至包饺子,大年、小年都包饺子,好像没有饺子就过不了节似的,也没见多做几个菜。
哈哈哈哈,还真是。
我告诉她,在我们北方,一般过节日,饺子是餐桌必不可少的。这是老辈子留下来的传统习俗。
以前的日子苦,节日能吃上饺子是很幸福的事。这个“幸福”的仪式就一直传承到了现在,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过节日也会做一大桌子菜,荤的、素的、海鲜的。
但是,饺子,仍然是过节必不可少的,有了饺子,过节才算过的圆满。
蒸糖月饼
小时候,奶奶和母亲总会在这中秋节这天下午蒸“糖月饼”,用小麦面粉加入“老酵子”(一种自然发酵的酵母)和好面,面发好后,拧好一个一个的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个圆饼,里面包上红糖和少量面粉的混合物。
我问奶奶,为啥红糖里面要加面粉,奶奶说,这样做是让糖汁黏稠,吃的时候里面的糖不容易流出来。
包好一个个圆饼后,褶皱面朝下,再用双手把它整理的圆一些。饼的上面,用蓖麻那个硬硬的荚瓣在上面摁上一个一个的图案,再用刷洗干净的木梳在饼上摁上几下,一个一个的小点点就出现了。
圆饼再醒发一会儿后,放到烧开水的锅内蒸20分钟左右,香甜美味又好看的“糖月饼”就蒸好了。
小时候,我们那好像家家户户都会蒸这个“糖月饼”。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家庭仍然还保留着这个习俗,我家算一个,母亲每年都还会蒸这个糖饼。
那时候,好吃的商品月饼卖的比较“贵”,一般家庭不舍得敞开买,都是只买上几块,上上贡,家人都能尝尝就行了。
不像现在,月饼各种各样,有咸的、甜的,有五仁馅的、蛋黄馅的,还有鲍鱼馅的......想吃哪个就买哪个,想吃多少就买多少。
只是,大家都开始注重健康饮食了,少盐少甜、少油少糖,因为这个原因才不敢多吃月饼的。
上贡
晚上吃过晚饭后过不久,看到月亮从东户邻居我大伯家的树梢上露出头来,这个时候,我母亲就开始“摆贡”了。
把擦洗干净的小木方桌放到堂屋的屋檐下方,把提前准备好的水果:梨、桃、苹果、葡萄、石榴等水果摆在桌上,把父亲买的一摞月饼放到一个盘子里也摆到桌上,再把下午新蒸好的糖月饼也放上几块。
总之,家里有任何好吃的东西都摆上些,让“明奶奶”享用。明奶奶是对当天的月亮的尊称。这里的“奶”字读一声。
拜月
摆放贡品后,我就看着母亲跪在桌子后边的地上,面对着“明奶奶”磕几个头,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今天过节了,明奶奶受供享吧,明奶奶保佑,保佑全家平安无事,老人小孩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类似这样的祈祷的话。
有时候,母亲看见我,就会叫上我也去磕几个头,我觉的很好玩,一边磕头一边学的母亲的样子嘴里念念有词:保佑我考试得100分,超过老是第一名的李改玲…...
自由活动
上贡后,都各“忙”各的。印象中父亲好像这时都不在家,大概是去叔叔伯伯们家里串门去了;哥哥好像也不在家,大概是找小伙伴们玩去了;我和弟弟年龄还小,外交活动比较少,一般是在家一起玩耍。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后,我们会一起看一会儿电视。这个时候,吃着水果,吃着月饼,看着电视,感觉很美好。
撤供
一直到睡觉前,母亲才把小方桌上的贡品撤下来。撤下来之前,还要双手把这些食物托起来往上举3下,意思是告诉明奶奶,您享用好了,我把它收下来了。是敬重告知的意思。
圆圆的月亮像一个大大的圆盘,在静谧的夜空中,散发着皎洁的月光,供人们参拜、观赏。
直到她从东方渐渐地快转到南方的时候,我们终于抵抗不住母亲的催促,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幸福的睡在母亲的身旁。
这个中秋节就算过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