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惜往日(十)


昨天我们聊到,诗人通过列举四位历史人物的早年困顿与后期显达,表达了对人才遭遇与政治际遇的深刻思考。

这些典故被诗人集中运用,既是对自身遭际的隐喻,借此抒发自身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郁结,也是对楚国政治生态的批判——强调明君应识才于微时。

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先贤的困顿与显达,暗讽楚王昏聩不明,不能举贤任能。

接下来,诗人又列举了伍子胥的例子: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吴国便被越国灭亡。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意为若不是遇到商汤、周武王或秦穆公这样的明君,世人又怎么会知道我的才能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历史上有德明君。

“桓缪”指齐桓公和秦穆公(缪通穆),以善用贤臣著称。

“不逢”指生不逢时;“孰云而知之”指无人能了解自己的才能。

屈原在此以伊尹、吕尚等贤臣自比,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普遍心态。

诗人通过历史典故,既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也抒发了在楚怀王昏庸统治下的苦闷。

整篇都在追忆诗人曾经受重用的时光,与当下的流放处境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心境。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意为吴王听信谗言而不辨忠奸啊,伍子胥死后吴国才陷入忧患。

“吴信谗而弗味兮”:指吴王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如陷害伍子胥),却不能辨别忠言的真味。“信谗”指听信谗言;“弗味”字面意思是“不品味”,引申为不能辨别忠言的真伪,暗含昏聩不明之意。

“子胥死而后忧”:伍子胥因劝谏吴王防备越国而被赐死,死后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后忧”指吴国最终遭遇亡国之祸,强调忠臣被害后国家才陷入灾难。

伍子胥助吴国强大,却因反对姑息越国被夫差赐死,临终要求把眼睛挂在城门看吴国灭亡,后果然应验。

屈原借此典故影射楚怀王听信谗言(如上官大夫等人的诽谤),导致自己被流放,并暗示楚国可能重蹈吴国覆辙。诗句充满悲愤与警示,是屈原对昏君误国的控诉。

此二句浓缩了屈原政治悲剧的核心:清醒者预见危机却因昏聩的统治集团而无从挽救,这种“先知式绝望”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谏臣文化的经典符号。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