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蹲成蘑菇》,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王维审老师借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老师们,如果想要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并纠正他,首先需要把自己蹲成与他一模一样的蘑菇,才有可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而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大多数的老师以及家长们,在看到孩子犯错,尤其是看起来不可理喻的大错时,采取的往往是简单而粗暴的严厉批评。我们用我们成年人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错误,用我们所谓的正确指责他们的错误时,我们的教育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这是一种善良的错误。
我记得小时候,很多次母亲批评我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我不敢反抗母亲的权威,就常常委屈地躲起来哭泣。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们,当我们运用我们的权威对孩子劈头盖脸地轰炸、呵斥时,或许你的暴风雨逼迫得孩子不敢说话,暂时屈服于你,但是他的心里并不一定服你,甚至可能会让他更加叛逆,进而让他感觉到心灵的孤独。
我们要放下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权威,放下那些师道尊严,放下那些无效的说教。我们不妨学学那位心理医生,蹲下来,和孩子变成一模一样的蘑菇,寻找和他们交流的契机,用我们温热的、理解的话语,慢慢地浸润孩子的心灵。
我儿子上中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儿子上学天天骑的电动车被风刮倒后,车灯摔坏了。他跟我说他顺路买一卷胶带缠住吧,我表示同意。后来,那天下午儿子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儿子违反校纪让我到学校去。去了才明白,儿子带小刀进学校,被政教处从桌兜里搜了出来。很明显,我去时,儿子已经被学校领导批评过了,耷拉着脑袋,紧皱着眉头。给学校做过保证后,我就把儿子带了出来。
走出校门,我就给儿子开了一句玩笑,我说:“你怎么那么笨,缠胶带带了把小刀都没藏好,让学校翻了出来。”儿子阴郁的脸,马上就绽开了,他开始和我讲述他怎么买胶带,怎么缠车灯,把小刀放在了哪。等他讲完,心中的郁结没有了,对学校不准带小刀的规定也能理解了。
现实中还有些孩子爱搞恶作剧,其实就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很多老师和家长遇到带刺的孩子,都不免会有一种彻底征服的改造欲,想要把他们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样做常常会导致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升级。
王老师在最后也说:“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变的就是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