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要见到名师了!得知治锋教授要带我们去酒泉中学拜访霍军老师,这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原本定于周五出发,周六上午听课,下午评课,可是我们周六要考四六级,同门说从来没有这么痛恨自己没有过四六级。
幸好,我们没有错失这次机会,老师们为我们这群孩子调整了出行时间,踏上了去酒泉的学习之路。在由南向北的动车上,老师一直为我们介绍路途中的风景,一路上我们像上蹿下跳的猴子,被窗外的风景所吸引。
2020年12月13日的酒泉,真的是美丽“冻”人。霍军老师、马少军老师和王永贤老师一行,冒着严寒早早地就到车站接我们。霍老师说:虽然这里离学校不远,打车很快也能到,但是天气太冷了,想着你们也不好打车,就慢悠悠的开车来接你们(其实是路上有冰,车也开不快)。为了满足我们对酒泉的好奇,一接上我们,几位老师就陪着我们去逛左宗棠用私房钱为百姓建造的公园——酒泉公园。干国祥老师说霍老师给我们当导游太奢侈了,游完公园,深有体会。现在的酒泉公园多处都有霍军老师的痕迹,公园比较细小之处,霍老师也能讲的头头是道,讲起公园内的古典作品,霍老师老师就更加激动了,让我们见识到了古典文献的精彩之处。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队伍中多了几个生面孔,貌似都是好学之人,我们都何其幸运,让霍老师当了一回导游。霍老师希望酒泉公园能被开发和保护好,我也希望之后能在霍老师的简书里看到酒泉公园的发展。
2020年12月14日早上8:00,开启我们这次游学的重头戏。我们是奔着霍军老师来的,但是这个学校的语文老师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这一天早上,我们首先参观霍军老师的工作室。 寒冷的冬天,天还没有亮,我们从酒店到达酒泉中学门口稍微晚了两三分钟,昏暗的光线中,隐隐约约看到酒中门口站着一个人,霍老师应该是提前好一阵子就到门口了,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终于等到我们了,便热情的迎了上来,带领我们去往霍军工作室。第一次参观名师工作室,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那么豪华,但是让人很舒服,霍老师说,很高兴他自己当时参与了设计。我们参观的工作室是没有经过特意收拾和整理的,可以看到霍老师平时工作的真实状态。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霍老师的书法。厚厚的一摞书法作品,几个书柜的阅读书目,一摞摞曾发表过文章的书籍,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语文人的积累有多么深厚。
这只是今天惊喜中的一环,接下来的四堂课,由年轻教师(王随军《虞美人》)到中年教师(马少军《归园田居》、赵国兴《故都的秋》)再到即将退休的老教师(霍军《游褒禅山记》)给我们呈现。
第一堂课《归园田居》王随军老师。一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位比较年轻的教师,感觉年龄跟我们相仿,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课堂的环环相扣,还展现了应对课堂问题的沉稳。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过程:因声求气,吟咏词韵;自主批注,读出情感;群文比较,了解词作价值。现在很多教师对诗歌诵读掌握的不是很到位,酒泉中学的王随军老师不仅自己掌握了,还把学生教会了,通过划分节奏和诵读把握诗歌情感。课后了解到王老师是比较爱学习的,对《说文解字》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已经有五年教龄了,酒泉中学的其他老师钦佩王老师的学识,是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应该学习的榜样。
第二堂课《游褒禅山记》霍军老师。霍老师的课堂极具厚重感,如果不是评课过程霍老师说自己感觉讲的内容太多,我是真的没有感到课堂多,只是感受到了课堂的深度与厚重。在紧张的40分钟里,霍老师用回顾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堂,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运用,反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中较难的虚词,带领学生体会不同语境中虚词的运用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其次,霍老师从“往往有得”这一具有哲理的句子入手,把文章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单拎出来,让学生们去找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得出这个道理,这一印证的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作者要传达的道理,从而把格物和叙议结合的方法讲的很通透。课堂中呈现的材料,是霍老师在改学生作文的过程当中留下来的 ,用以印证 生活中的各种事儿,都会使有心人有所得的观点,学生看到这些出自同龄人写的叙议结合的文章,对自身采用此方法观察生活或者谋篇布局都有更强的自信心,学了就要有信心去使用,霍老师的课堂有厚度和深度,但是学生们上完课都蠢蠢欲动,想要尝试用这种方式去写作。落点很明确,并且效果很好,学生学到了东西,也愿意去使用所学到的方法,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开展了德育教育,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第三堂课《故都的秋》赵国兴老师。听了很多老师讲《故都的秋》,这是第一次听到老师用一堂课就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并且老师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课堂配合的相当好,这也得益于老师课堂问题的设置,老师设置的问题都有较强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并且对学生循循善诱,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完成了这一高强度的教学。在这堂课里,老师很注重对字词的品鉴,通过对关键句以及感叹词的品读,使学生去感受作为一个南方人对故都秋天深深的眷念之情,这堂课重点落在对情感的把握,去体会这一浓浓的秋意。
第四堂课《归园田居》马少军老师。马老师上课前就开始默写本堂课原文,洋洋洒洒两黑板的粉笔字,写的真的很好看!上课了,马老师还没有写完,就让同学们尝试着背诵,直到他板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看到老师都能默写了,我肯定能背下来)马老师用学生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引入,让同学们当堂背诵,以此带学生走进作者,并在之后的学习中用到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将所过学课文联系起来,达到了群文阅读的效果。整个课堂抓住陶渊明“守拙”这一特点,向学生讲明了前因后果,并且如何“守拙”的,看看陶渊明在这个阶段心中的“桃花源”。通过原文中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体会“俗韵”、“丘山”的对比,“三十与十三的差别”、以及“羁鸟”、“故渊”的束缚,发表自身的感受,这一系列的设计,使学生更加体会陶渊明的归隐之心。在作者如何“守拙”这一部分,马老师采用了情景带入法,与学生一起体会陶潜心中的那份追求和自豪。整堂课师生融为一体,氛围轻松,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十分到位,这是一堂让学生放声大笑的课堂。
一个上午听了四堂课,这几堂课真的将我带入了课堂之中,让我的思绪起起落落,受益匪浅。听课告一段落,中午霍老师带我们去学生食堂吃了午饭,从饭菜里都感受到师傅对霍老师的尊重和重视(饭堂师傅十分爱看书),这跟霍老师的亲切脱不了关系,这是一顿货真价实的大盘鸡。吃完午饭,我们去学校的果园游览了一番(货真价实的果园),太羡慕这里求学的孩子了,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可以随手摘水果品尝。
下午的校园一游,嘉峪关来了一位原创作家——何伯俊老师,与我们一起参加下午的活动。这次游览让我更加喜欢这个有着古建筑的校园,建筑的精妙之处让人啧啧赞叹,王永贤老师十分热情的为我们讲解校园的故事。
游览完校园,更为精彩的一环是说课和评课,这次交流接近3个小时,到最后我们都感到意犹未尽。老师们很诚恳的说自己上课的优缺点,说的都不是客套的话,每位老师都说到了点子上,说课和评课环节,让没有听到上课环节的伯俊老师都感到遗憾,同时也能想象是上的这四课是多么的精彩。评课的环节再次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听了前面老师们点对点的评课,我们未来的教师都希望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因为时间原因,肖丹丹学姐代表我们做了汇报。老师们上课最清晰的一点,教学目标和落点十分清晰,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都能运用,连我听完课都想要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这是几堂让人印象深刻的课。这教师队伍和我以前接触的不一样,主要是性别,很多学校语文老师多为女生,这次接触的老师多是男老师,不是偏见,确实是感受到了男老师强大的逻辑性。
晚上霍老师带我们去吃了一顿饭,这个语文老师团队的亲切感再次涌上心头,老师们没有一点架子,亲切的叫我们小师妹。很愉快的一次学习体验,激活了我对语文老师行业的情怀。
到要说离开的一天了,霍老师说:顺风顺水登上长城。我们从酒泉出发来到了何伯俊老师的城市,伯俊老师陪我们一起游览嘉峪关,充当了导游,伯俊老师已经来了无数次了,但是他说每次来了朋友他都要带他们来嘉峪关,我们就这样到了嘉峪关的大门。
大雪笼罩着这座古城,只能说美到让我们尖叫,听伯俊老师给我们讲解,再次让我们领略到了嘉峪关的雄奇壮美。让伯俊老师带我们游嘉峪关也是一种奢侈。伯俊老师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但还长期坚守在高三,不仅要实力还要有一颗为学生心。
很开心郭老师带我们认识他的朋友、同学,见识了这么多语文人,同时也见识到中国的天下雄关。
第一次见满地白雪,第一次见语文名家,第一次见到骆驼,第一个有这么高质量的导游,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感觉这两天笑容就没从脸上撤下来过,郭老师常说:和学生多吃饭,少上课。我觉得应该说和学生多吃饭、多游学,少上课。这次出行大雪相伴,伯俊老师的《雪落千城》,把发生在雪里的故事写进雪里,让我们感触颇多。
感谢治锋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见到了这么多老师,也谢谢治锋老师和伯俊老师鼓励我骑了骆驼(治锋老师说我骑的是最漂亮的一匹骆驼),在驼背上的感觉让我期待军营的生活,也让我在这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
这次游学很难得,也很有意义,期待我们的下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