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光很快就要结束了,而这四年是很多人人生中学到东西最多的四年。
大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从此大家的人生各有差别。
差别总是存在的,但很多人只能看到差别,却看不到差距。
有不止一个同学,我认识他的时候,每天准时6:30起床洗漱,然后出门。
他每天10点准时上床,从不拖延。
上课也总是坐在前排,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
然而同一时期的我,每天踩着点进教室,课上打瞌睡,在寝室里打游戏,每天上床还得玩手机到深夜。
但最后的结果呢?那一学期是我收获最丰富的一学期,那位同学收获相对就要没那么丰富。
我当然不是要自夸一番,也不是嘲讽这位同学。我想说的是这位同学的反应,他有一个小习惯,每次心情不好就会在床上躺一下午,然后开始给别人打电话开始口气沮丧的有的没的和别人瞎扯求同情求认可。
然后开始责怪客观环境,比如SB课本/老师/助教/课,比如考场坐前面的抖腿的同学,比如晚上看手机的光线影响到自己睡觉的同学,
或者抱怨老天的不够公平,比如那些不择手段的“好学生”,比如自命清高的书呆子,比如不学习天天熬夜打游戏的“肯定作弊的人”。
那谁都听得出来他在说谁。
当然他大部分时间不敢直接说,毕竟男人是最要面子的生物。
他表现在了一些其他的小细节中,细节细到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
比如我感冒了怕凉,他会在我洗完澡没穿衣服的时候突然想上厕所并碰巧忘了关玻璃门,一连好几天,等我感冒好了又记得关门了。
比如你在寝室打游戏大家相安无事,但一旦你开始写作业他会坐立不安一直想从你背后走过,去接水喝。
比如你在星期天和朋友约了9:30见面,早上9点醒来要下床洗漱,却发现你7点就起床用电脑的同学原来还没洗漱,而这时候他要用阳台上的几乎everything,让你几乎没法及时洗漱完。
这种针对我的反复发生的龌龊小举动让人哭笑不得,却着实非常耗人心神。
我能理解这种情绪,但作为一名成年人,却还依然沉浸在与别人暗暗较劲的生活中,只能说这是应试教育的锅。
我也尝试主动出击,比如解决他的电脑问题,或者是我最擅长的——解答学习疑问等,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心寒。
无论是实验报告,软件操作,金工实习,课堂知识,我交予的,很快就能让他变成自己re-popular的资本。
前手刚教了他数控铣床编程流程,一转眼看见所有剩下没做的人都在听他把我刚说的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昨天刚把某课程软件拷贝给他,并教了他怎么装,今天发现一堆人排队找他拷软件并听他教他怎么装。
上周刚把自己总结的笔记分享给他,这周就看到大家用着一样的版本,还在问他有没有别的科目的。
也许有人会怪我小气,但我对他可不小气,反而是这种借花献佛的行为滥用了我的信任。
这难道不就是拿别人的劳动成果来为自己牟利吗?极为讽刺的是虽然这是我自己主动分享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的人一辈子活在前半句的教导下,有的人一辈子活在后半句的阴影背后。
可当我开始有保留的分享时,我瞬间变成了坏人,自私的人,那个“不择手段”的好学生。
他开始去拉拢我的旧朋友们来孤立我。他开始更频繁的针对我,在我休息时大声砸门说话,在我写论文时把游戏声音外放到震天响。
他甚至自甘堕落到不再努力以证明他不是“学不好”而是“不想学”。
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叫“大事看人性,小事看人格,生活看人品。”
我们没什么机会去发现周围人的人性,但我们能很容易的看到他人的人格和人品。
很遗憾的是没有什么人是人格完美无缺、人品高尚无暇的。
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有情绪,我也一样,我也因为同学用我的劳动成果牟利而心怀不满。
但大多数人能够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绪,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我们所说的恶,往往只是不懂得克制而已。
这其实是深埋在每个人心灵花园的一个小秘密,只是平时我们平时从来不会去动他。
但当一个人挖了出来,发现里面有一笔不多但聊胜于无的金币,而且他也没有因此而遭受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便会去碰那个盒子。
就像街角的垃圾,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渣选择把垃圾乱扔在那儿而不是垃圾桶里,但如果不加制止,越来愈多的普通人和看客会加入他们而也把垃圾仍在街角。
也许有的人认为我对待这位同学的方式很绝对,但我想说,人要变好很难,但变坏只是一句话的事。
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也清楚那些同学确实没那么糟糕。但只需要一粒老鼠屎就能坏了一锅粥,不良情绪会传染,不良想法也会传染。如果不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说清楚,搞清楚他或她或它那些话语和行为背后的真实情绪,你也会很快和他的想法一模一样:愤世嫉俗,反智民粹并让自己也堕落到“不是学不好老子就是不想学”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