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落叶飘零,如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墙内,我们捧着书坐在操场上学习。
我们学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其实每学一课我都会想,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用什么方式学效果最好。
之前我也看过几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挖掘到了“母爱”,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得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但读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我觉得如果只挖掘到“母爱”还是有点浅了。
史铁生的母亲在他21岁生病后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当时他仍然处于病后情绪极不稳定的时候,就像书中提到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情绪极不稳定,也没有找到谋生的职业,此时此刻身患重病的母亲可以说是经受着身心双重的巨大的打击。
身患肝癌晚期够痛苦了,可是儿子又因病双腿瘫痪,比这更让人难受的是儿子面对疾病的愤怒、绝望,这是最让一个母亲感到痛心的,远胜过自己罹患肝癌。
史铁生后来在文章中说自己获奖以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很多,他自己不愿意接受采访,就摇着车躲出去。
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他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他说,三十岁时,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他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他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他整整七年。
他曾在《扶轮问路》里直言:
“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一九八三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
每一个高兴的时刻,成功的时刻,他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带着遗憾的早逝是他心里的痛,记得越清,痛越深。
而今这个秋天,看到泼泼洒洒盛开的菊花,他再次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生前曾多次想着带他去北海看菊花,想让他去看看秋天里菊花的美好,菊花的生机,菊花的傲霜……
现在菊花又开了,他也来看了,可是,母亲在哪儿呢?
他在《合欢树》里写到他小时候住过的那个小院,小院在一个大杂院的最里面。院里有一棵母亲亲手种下的合欢树,母亲去世后,他们搬离了那个小院,后来他又一次回到大杂院时,大院里的老人告诉他合欢树开花了,让他去看看,他心里一阵抖。但就是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不是不方便,是在逃避,逃避看到跟母亲有关的物。
有时候,亲人的离去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啊!
归有光在《项脊轩记》里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再深情的语言也承载不下这无尽的情感。
那种失去亲人的空落落的感觉真不是语言能填起来的。
我们面对着墙外的树,面对着偶尔飘零的落叶,想象着史铁生独自面对盛开的菊花时的那种感觉,人生是不可逆转的,失去了就永远的失去了。
当周围零零散散地响起抽鼻涕的声音时,我想孩子们是懂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
我常常觉得,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孩子用心去认识世界,用心去感知别人的处境,不仅仅是亲人朋友的处境,还有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同胞们的处境。
教会小孩去感受他所遇到的人沉重的内心、他的某种悲痛,这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
如何培育孩子的情感修养,以及如何使这种修养成为相互关心的基础。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一堂接一堂的新课中,教会孩子们要用心来认识、观察感受他人。
情感修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细致且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要很会拿捏分寸、细心、会思考,并深知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能用心感知他人的孩子就会关怀人,会关怀人的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不会是一片荒漠。
马玉炜老师说,很多人都讲干货,我只讲水货,用文学的水来滋润干渴的心灵。
中文是一种感动,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梦醒时你会发现你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