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惩罚大二宝抱枕头室内走圈。理由无他,无非就是不听话,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我作为一名多管闲事大家长的惯常做法。当然平时的教育中为达目的也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威逼利诱,恩威并施,软磨硬泡,甚至低声下气死乞白赖。
这一切,无非就是要孩子们听话,按照自己的设定、目标来发展,并美其名曰“为你好”。
在平时,我也许会为自己的苦口婆心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甚至在感动处要老泪纵横,但是在看了不多的一点《巨婴国》后,再结合自己日常教育孩子的种种,忍不住有些后怕。后怕的同时,我又忍不住反思甚至来唠叨。
首先,关于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作为好孩子,无一例外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听妈妈的话,乖巧,懂事,没有自己的立场。妈妈说,去学琴,我是为你好;去画画,我是为你好;不要多动症似的扭来扭曲,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是为你好......如果这是个世人眼里公认的好孩子,他一定会默默服从妈妈的一切决定,不管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也从不会发声反抗。孩子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因为妈妈是全能大母神,不听她的,她要生气,她生气起来很可怕,要么打砸抢烧明火执仗,要么闷不吭声把全家人冻死在她的冷宫。作为无力反抗的儿童,就只能默默承受。如果不承受母亲愤怒的后果,儿童就得被迫斩断与母亲的共生关系,感受不到母亲的爱,这会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为了安全感,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注,儿童一方面屈于家长淫威在暴力或冷暴力中安静成长,而内心却像被下了魔咒生出恨不能远走天边的芽,渐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这就是为什么儿童会越长大越反叛的原因。另一方面,无力反抗的儿童们被迫向讨好型人格发展。他们委曲求全,事事顺从,甚至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惜牺牲自己出乖露丑,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叶藏,让人心疼又无奈。
再来研究父母、家长所谓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毋庸置疑,家长们几乎是竭尽所能给孩子自己最好的: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穿最好的,上最好的补习班,做最好的打算,用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精神需求。但是,大人们这一切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其实也不过是家长自己的巨婴心理在作祟而已。每个人都是巨婴,长着成人的身子,却有着婴儿的心理。6个月前的母婴关系被认为是正常的,但是6个月以后的心里共生就是病态的。而家长们却普遍停留在病态阶段,包括我自己。巨婴心理体现在父母或者家长与儿童的关系上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你得听我的,一切围着我转,随我意就好,不随我意我跟你没完。这种对孩子的绝对控制,被冠以“爱”的名义,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就可以这么控制你,你不让我控制你就不是个好孩子,你不孝顺,而且最要命的是,这种失控感让家长尤其母亲,觉得无力甚至崩溃。这是相爱相杀的典范,是一种相爱绞杀,可惜包括我自己在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畸形的心里共生,可以概括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心理,是一种典型的婴幼儿心理,每个大人都是从婴幼儿时期过来的,应该深谙这种心理,也应该明白这种病症是源于自己婴幼儿时期对外界失控的无能感。有些人觉知了,于是一些幸运的孩子躲过了不能承受的爱之劫难,但是大多数巨婴们并没有意识到,于是将这种名为孩子好实则是强调自己控制欲的病转嫁给儿童,以对儿童的绝对控制来弱化或转移自己的病症。
“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就犹如一个章鱼,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如爱、欲望、表达、创作等。这一具体的伸展,如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链接由此建立,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它本来是中性的,灰色的,但被祝福后,就变成了亮色的、生的能量,即正能量,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这一具体的伸展,不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没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那诅咒机会发生,它会从中性的,灰色的,变成黑色的能量,也即负能量、攻击性,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黑色的生命力,或攻击性,它如果向外表达,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如怨恨、愤怒、鄙视、讽刺等。黑色的生命力,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内向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总是内向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这是《巨婴国》里的一段论述。
为儿童好的家长,以超强烈的控制欲扼杀了孩子的生命力,对儿童所有的能量都视而不见,用各种道德标准和规范将孩子囚禁在黑色的万丈深渊,无法发声,无法创作,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这样的现象:老师们对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是事过多年也记忆犹新,而对很多乖巧听话的孩子却毫无印象。乖巧懂事的孩子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帝江,只是一个球,毫无面目。造成无面目儿童的罪魁祸首,正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家长,病态巨婴啊!
第二,关于善良。佛祖在求道时看见一只鹰在追赶一只兔子,佛祖心生不忍救了兔子。老鹰就不开心了,你救了它我吃什么呀。佛祖被问到了,于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喂食老鹰。这被视为至善。在《弟子规》里也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佛祖也好,儒家典籍也罢,都提倡的是善良,而且这种善良都是没有界限和底限的,前者伤害自己甚至牺牲性命,是典型的拖累型患者,后者是毫无原则界限的,容易出产“中国式好人”。不管拖累型患者还是“中国式好人”,都是要人向善的结果,向善还不够,还得收缩自己膨胀他人。这也是病,一看“拖累型患者”就知道这是病。这种病也源自于巨婴婴幼时期无法达成的愿望、需求,比如看看我,比如抱抱我,多是被母爱或者他人之爱照到的太少造成,所以他觉得自己是坏的,只有成为好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在这种病症的无形操控下,巨婴的生命力萎缩了,而在巨婴的超强控制下,儿童的活力也被扼杀了。这种扼杀,再次被迫儿童向讨好型人格或《巨婴国》里所说的“中国式好人”发展,让孩子为了得到爱得到关注而不遗余力去讨好身边的人,竭尽所能去付出,一辈子都活在自卑与恐惧之中。
“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的确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他们其实要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但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防御,一道墙,所以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于是讨好者发现自己简直付出了一切,那时就会怨气生出。越是超级好人,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蔫人做奇事”。
第三,关于孝顺。国人提倡的最大美德非“孝顺”莫属,不然也不会有“百善孝为先”一说。孝,按照《说文解字》里的说法,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而中国当下的孝文化,主要是“顺”,而非“孝”。巨婴与孩子的病态心里共生导致孩子无法反抗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方面是因为第一点里说到的,母亲是全能大母神,没法反抗,二是因为即使反抗,道德也会束缚孩子让他们内向攻击自己,感到违抗父母是可耻的,是不孝的,自己是坏人等罪恶感。于是,这种轮回有了宿命的味道,一代一代一次一次恶性轮回。
我们常看到古诗里有这样的儿童,“儿童嬉笑牵人衣”,“儿童戏走追黄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他们的形象是如此饱满,生命力是如此蓬勃,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生机与童趣,叫人不爱也难。我们的儿童也本该如此,可是为何却长着长着成了一幅老气横秋皱巴巴的小老头儿样子?
扯这么多,不是要说我有多厉害,多学富五车,而是提醒包括我在内的巨婴们思考一下,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
“参差多态,本是幸福之源”。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性格差异,帮助他们完成心理上的“弑母”,巨婴们也学着斩断与孩子的病态心理共生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再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还要笑着和家长说“谢谢,我知道都是为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