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业的苦恼何处来”统计表
与作业有关的烦恼 人数 比例 与作业本身无关的苦恼 人數 比例 各注
①因为有作业不能自由看
①作业难度大,一个
人完成困难。 2 4% 电视。 3 6%
②作业量大,每天晚
②完成了学校作业妈妈还
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4 8% 要布置另外的家庭作业。 2 4% 全班
影响了休息和游戏。 总人
③作业内容枯燥,形 ③作业完成了还要练琴或 数为
式单一,没兴趣,不 3 6% 完成其他任务,因此没有 4 8% 50
想做。 心思做作业。 人
④晚上写作业就不能与伙 3 6%
伴去玩游戏了。
(3)小结: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大家关于作业的苦恼只有18%的问题出在作业本身,即作业的形式、数量和难易程度。这个问题我可以与各科老师进一步沟通,尽量丰富作业形式,结合班级同学的实情每天分类布置作业,难易有别,但都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4)还有更多的问题出在家庭和学生自己身上,各位同学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有一个心理倾向就是不爱写作业。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业?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1适量的书面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或者是为第二天所学新知识做相应的准备。
②有些作业是拓展知识面的,比如阅读,这是必须要做的。
3有些知识需要在学习之后进行验证,或者动手实验,比如科学实验和数学公式等。
2.故事引出:你在为谁做作业
只有一个人竟成的作业
出风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英语老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他要求学生每天马头讲当日所李课文从头到尾抄写十遍,这是一份枯嫌费时的作业。刚开始全班和很微她完成,但后来大家发现,老师很少对作业进行按查,所以渐再此,我学出厉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人每天只写五六遍数行了事,更胆大的则无知道老师萎央查看才匆匆赶写应付。
林眼到了期末,老师突然决定对整个学期的作业进行全面的检查,结果发现全出只有一个人是从头到尾、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那份作业,而且还是超频完成,因为他在抄写时,还将这些内容全部背了下来!这个人名叫潘基文。
(1)学生听了故事后,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小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作业是为自己而写,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2)延伸思考:人生其实也是一所学校,命运也会为我们布置一份份“人生作业”,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是知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是全力以赴,还是敷衍了事?是坚持到底,还是半途而废?
3.人人贡献“金点子”
师: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做作业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贵任,只要处理好认真完成作业与自由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谓的烦恼,现在请大家人人贡献出“金点子”,如何处理认真完成作业与自由活动的关系。
(根据学生发言整理。)
①明确完成作业是一名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从心理上接受,减少厌烦情绪。
②制订学习计划,做作业时专心致志,做作业期间不做其他分心事,不拖拉。
③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④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难题学会寻求帮助或自行查找资料,不留空白。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天主动请教同学或老师。
⑤养成做完作业后自觉检查的习惯。
4.讨论制订班级作业管理制度
(小提示:班级讨论、制订作业管理制度,同时也要为个别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安排相应的辅导小老师。)
小学班级特色活动
设计与指导
小结:是呀,只有大家自搅遭宁的校规则,不要赖,才能使游戏玩得高兴。的安全,玩得有意义,才能享受玩游戏带来的快乐。
2.结合游戏,讨论规则
(1)针对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制订哪些切实可行的游戏规则呢?
(2)学生们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制订游戏规则。
(3)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4)教师引导并提炼几条规则,用简要语言在黑板上板书。
①游戏前学习(制订)游戏规则,一旦加入游戏必须接受游戏规则,违反一次由他人进行口头提醒,违反两次自动淘汰出局。
②群体游戏要主动与其他队员协调配合,出现问题不抱怨。
3游戏中不小心伤到了某同学,要及时道歉,每个人都要大度,原谅别人无意识的过错。
④输了要服气,不找对方崔儿,争取下次贏;赢了要谦虚,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嘲笑对方。
3.再次游戏,感受快乐
(小提示:再次游戏过后,老师有意让聪聪说说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处,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效果。)
4.教师感悟,在游戏中学规则
我们都知道,儿童都是喜欢玩游戏的,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孩子在生活中,在同伙伴儿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这样建立起来的规则,孩子遵守时会感到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后他们会品尝到不受欢迎或遭到冷遇的自然后果,这种后果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维护规则,自觉执行规则。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发展着、成长着。
在中低年级学生群体中,通过游戏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原本是快乐的”这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方向。
X30
学会为自己“立法” 第三章
二是聪聪爱反悔。凯凯说,前几天聪聪主动说想用自己的新赛车与凯凯交提他的遥控小飞机,交换后聪聪拿着遥控小飞机到处玩,结果把遥枚装置玩坏了。他忧老坏遥校飞机还给凯凯,并且要拿回他的赛车。凯凯不答应,他就找凯饥父孝说机饥霸占他的新赛车,惹得凯凯挨了父母一领写。
原来是聪聪这些行为让凯凯“忍无可忍”,他才这样说。凯凯是个比较明事理的孩子,在我对他当前对聪聪的不满表示了理解之后,问他:“你觉得聪聪不太讲究游戏规则,让大家不和他玩儿,但是这样能够改掉聪聪这种不好的习惯吗?”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说要和聪聪和好。
第二节课课间,我发现聪聪又和凯凯趴在地上,开心地玩拍卡游戏了。两人的矛盾似乎暫时化解了,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仔细观察,一二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因为没有制订好游戏规则,不遵守规则,不能很好地配合,导致与同伴发生矛盾,以致影响玩游戏带来的乐趣。如何让孩子们知道在游戏中不讲规则会失去信任、失.去朋友的后果?我设计了这样一堂游戏课: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游戏,引导发现问题
(1)屏幕出示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面,唤起孩子们的游戏愿望。
(2)老师带着学生玩拍气球游戏(类似打排球的样式)。
游戏方法:选两人来拉球网,每组各选两名学生做队员,把气球打到对方场地为赢,其他学生是观众,可以为双方队员加油助威。
(3)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色气球,宣布游戏开始。
(4)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在游戏时发生矛盾或问题,应立即停止游戏并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为什么会发生矛盾,玩得不开心呢?
(小提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归纳。)
①有同学违反了规则还“抵赖”,想继续玩儿。
②队员之间没协调好,出现了问题相互抱怨。
③游戏中不小心伤到了某同学,不能寬容,引起争吵。
④输了不开心,赢了太得意,互不相让,互不买账,相互挑刺。
(小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产生矛盾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在游戏中不能和谐相处。)
小学班级特色活动
设计与指导
纳的“行为指南”。学生在参与制订班规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是不同的,参与方式和规则内容也不同,需要各有侧重。
1.低年级班规:侧重“正向引导”式的生活常规要求
通常的班規都爱用限制性措辞,比如“不要在走廊上奔跑”“不能乱丢垃圾”等,这样的规则可以达到警示作用,却不能对刚入学的孩子起到行为指导的作用。因此,引导低年级学生一起制订班规时,我主张分阶段进行,让孩子拥有思考、说明、碰撞和怪正的时间,以此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指引学生知道可以期待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确保教室里始终处于安全、和谐的氛围。
第一步,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想一想,他们在过去(幼儿园)所知道的和喜欢的规则。孩子们会说出很多,如“我们学会倾听他人、别人说话时不打岔、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嘲笑和欺负同学、不小心把别人撞倒了要说‘对不起”、每个人都参加游戏、关心别人……”这样教师就能得到很多用学生的话写出来的生活化规则。
第二步,启发提问:“刚才大家谈了那么多,你认为哪一个规则能让你今年在班上觉得安全和愉快?”以此来促进每个人的思考,并且赋予这个规则更大的意义。给每个人思考的时间,在他们交流的时候把孩子们的话归并、形成简单易懂的文字条款。
第三步,延伸思考:“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你认为对我们班级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这样的环节很有趣,每个人认为重要的规则不一定相同,这样可以让他们把想表达的意思用图画画出来。收集齐每个孩子认为的最重要的规则,誉写在一张大图表上,张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让学生先熟悉。
第四步,对学生提出的重要规则进行合并和归纳,引导学生把“不要……”的限制性要求转换成“要……”的正向指导性规则。低年级的孩子一般习惯用“不要……”的观点来思考。比如“不要抢别人的玩具,不要在教室里面乱跑,不要说脏话,不说别人胖和丑”等。以“不要在教室乱跑”讨论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①为什么“不要在教室里乱跑”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
②有没有哪些地方是可以跑的,而且是安全的?
③谁可以告诉我,在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安全行走方式不会撞到到人?
④所以,如果我们不跑,可以“小心地走”,这是一个好规则吗?
照此类推,用这种方式讨论学生之前认为的重要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合并师归纳,就形成了当下的班规,值得注意的是,用正向的方式描述规则很重要,而用简短、容易记住的语言表达规则内容也很重要。
而且注意一次性提出班级的重要规则不要超过五条或六条。太多的规则,即使成人也很难全部记住。因此阶段性目标一般不超过五条,围绕“学习、路队、卫生、活动”等不同侧面,每个阶段在某个层面就只提一条要求。下一阶段在这个要求上再依次延伸。
2.中高年级班规:侧重“自我省察”式的价值导向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10~12岁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判断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老师在组织讨论制订班级规则时,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自我省察”,找到个人成长目标与班级规约的契合点。
(1)结合“班训”,讨论制订班规。
要想使班级规则不局限于班级日常事务的“奖惩细则”,而是具有成长期待意义的价值导向性,通过“班训”来引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班训不只反映班主任的带班理念,更重要的是班主任通过班训的拟定,引导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并对班情做一次反省式剖析,在班训征集活动中让学生表达个人对班级的发展前景的期待,把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融入其间。
讨论前需要在“规则之外”做一些铺垫,体现班级精神文化内涵的辐射和集体舆论的导向。班级文化体现一种班级精神,一个班级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班级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并能让学生负起责任。
以笔者2009年秋接手的新班级(小学五年级)为例。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上聪明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有一批十分拔尖的学生“撑门面”,刚接触这个班你会觉得很不错,班级活动好推进,课堂也好组织。但是深入实际,我发现这个群体里少了宽容与接纳,不懂得欣赏别人(在第二章的引子部分,开学第一天分发新书的情形描述,还有课堂上谁发言出错哪怕是口误,同学们就会习惯性地r发出嘲笑声或者小声发出“切切”的不屑等)。
为及时扭转这种风气,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优秀班级是什么样,对班级好的风气和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畅所欲言,最后班主任可尝试提出一条能够激励班级在当前基础上前进的班训。
①畅所欲言。要求一经提出,学生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提班训环节,很多班训富有感召力。如“让世界因我而精彩”“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校因我而光荣”“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等,表述各异,但有一个艾里就晶豪情壮志,信心满满。
(2)结合班规,确立个人阶段性行为养成重点。
班主任根据班级规约,印发“个人阶段性成长重点表”,见第四章“内化践行面面观”中“简单生活,从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开始”的“四年级(4)班个人习惯养成重点评价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制订个人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梯级目标激励:把个人成长进步的重点细化到每一周、到每个月,这样一周一重点,一月一小结,滚雪球式推进。总结时不横向比较,只要求学生自我对照,明确已经达到的目标,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努力,成为下一阶段努力的重点。
学生看到的是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这样使得班级规约与学生个人成长目标协同起来,学生在遵守班级规约时,感受到的不是管理与束缚,而是自我成长的喜悦以及自我成长的期待。
如此一来,所有规则体现出每名学生自身生活、学习中应该达成的基本要求,不同阶段侧重点各异,要求细致明确,给学生提供了自我省察的机会和表达方式。经历了这个自我省察的过程,学生会从思想上尊重规则,规则的制订不再是教师手
学会为自己“立法”
中納“吐罚?,而成为个人按长目标,“每个人都有向上的美好得绍,他够处不是物人在营要他们的行为,而疑自己在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会向者建移白律力萌生定法。铺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自律”的解释要义是:“用自己的信念和理都火罐理和拍导自己的行为,”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人羊生道灾的目标,但也应该是从小就应该得到训练和培养的能力。
以上措施是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介绍的两点粗放性做法,为的是抛砖引玉。不同地域、不同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特色目标,但无论怎样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制订班规上,形式可以各异,但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规则,建构规则,从小在心中学会“为自己立法”,有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底线,目标是一致的。只要班主任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能够诊断班级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有自己的班级出 管理理念,什么方法不重要,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二)寻找一种“美丽”的惩罚方式
时下,人们对“惩罚”一词比较敏感,曾一度到了“谈惩色变”的程度。关于惩罚的讨论未曾停止过,众说纷纭,也莫衷一是。其实,惩罚与奖励、赏识一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利也有弊,只要方法得当,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面 力。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惩罚从古至今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没有惩罚
就没有奖励,奖励和惩罚一样并不必然具有教育性,从教育理论上说,惩罚并不意
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
什么是惩罚?如何实施惩罚?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我认为,惩罚教育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使学生认识错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改进。以下两则真实的故事或许能够加深我们对“惩罚”的理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撞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弄碎的吗?孩于说是。爸爸说那你就X学口薩有钱 我借给你,但必须在一年后还清。
自己的过失负责。
(小提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惩罚本身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故事 2
美国度正丹博物馆收通了两桶画:一幅是人体背粘图,一幅是人体血演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有一天,约翰·麦克劳德想亲眼看看妈的内跪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狗杀了。校长气得七驾生烟,决定“怒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也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发愤研究解刻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解剖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小提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惩罚必须要弄清缘由,讲究方法。好的惩罚,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而是触动其心灵。)
所以,一味否认惩罚方式存在的必要性是有失偏颇的。科学、适度的惩罚能够帮助学生内省,在心中建立起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知道逾越边界或违反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要科学把握惩罚的目的、方式、方法和尺度,让惩罚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充满人文关怀的惩罚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寻找一种“美丽”的惩罚方式,讲究惩罚艺术,使惩罚措施既能达到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吸纳众多的成功经验之后,我尝试归纳如下:
1.象征性的花样惩罚:只为吸取教训
方法之一:唱歌。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犯的错误较轻,我们可以“罚”他在课间休息或其他时间为全班学生唱一首歌,这种方法一来可以告诚犯错误的学生“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全班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气氛,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情。
方法之二:做好事。让犯错误的学生做件好事,有利于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依好事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起到分散学生再犯错误的精力,这是
第三音
学会为自己“立法”
一举两得的好办法,让学生多去做好事,将其导向英善关,可以使学生发现一个的更强大的自我。
方法之三:写说明。说明不同于检查,要让学生写出犯错误前、犯错误时、犯错深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在三个阶段的思想千争,规定写的字数,字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轻易能做到。写说明和检查的不同结果是:写检查时学生经常写别的同李,很少写自己,并记恨老师;写说明时,写的是自己,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以上三种方法是魏书生老师使用的“惩戒”方法,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其说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对曾经犯下的错误“加深印象”,这种“处罚”方式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其一,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摆正教师与犯了错误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师生之间倾刻就演变成一种“警察与小偷”式的关系。惩罚学生似乎显示了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实际是把学生推向了对立面,而魏书生老师用这种别样的惩罚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呵护,同时也起着提醒的作用。
其二,实施惩罚时要注意处罚犯错误学生之后所产生的效应。惩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教育,但日常工作中简单的“罚作业、罚值日、写检查、向家长告状”等惩罚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魏书生老师的让学生为大家唱一支歌,带给大家的是快乐,而学生自己也需要勇气;做一件好事,更是对人、对己、对班级都有益:写一份说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口号式的检讨自己的行为过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省意识。如此别样的惩罚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开创性地实施的。
2.“惩罚”于无声处:承担自然后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
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准备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筒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妈妈就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筒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30 感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运用于生活、学习习惯上。比如,很多孩子到校忘了带课本、作业本或其他学具,追问时还理直气壮地回答“妈妈没有给我放进书包”,似乎学习是别人的事:再如,有的孩子喜欢赖床,家长每天早上需要三番五次地催促,不见效果,不妨试一试这种自然后果,给孩子讲清楚,以后闹铃一响就自觉起床,家长不再提醒。假如因磨踏而迟到并遭到老师批评后,孩子自然知道要按时起床的重要性。
当然,这种方式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有些行为是不能让孩子“试错”的,比如在马路上奔跑,不遵守交通规则……即便孩子因为某次侥幸没有遇到什么不测,也要态度鲜明地给孩子讲清楚危险性,杜绝侥幸心理。
3.童话式的移情惩罚:直接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教育故事:
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一次看到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在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锹,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我们都知道,孩子有时犯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只是觉得好玩儿。故事中的小学生在摇树苗时,并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对树造成伤害。孙老师这样一种童话般的行为引导,不仅让孩子感到新鲜有趣,而且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孙老师又及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这种解决问题的“惩罚”很温和,孩子们根本不会感觉到是在受惩罚。假如换一种做法,老师大声斥贵,并要求他们给小树浇水培土,孩子们也照样会去做,但那只是遵照老师的旨意,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呵护小树,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这种方式很适合低年级孩子在不小心破坏公共财物或个人物品时,通过移情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万物皆有灵”,心中自然产生出对物品的敬畏,从而自觉去爱护。这里,教师需要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解决问题本身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学会为自己“立法”
4.体验式的场景性惩罚:让事情本身“说话”
有这样一则故事:
课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至政府收法,去在就时竟到就大文烧仿的人,他们感到触同馀心,慎身弹老,进种县有的方大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的尊严,又让他们从中交到教常。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澳大利亚政府这种做法引人深思,没有批评,直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真真切切看到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干悔”这就够了。经历本身就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上述案例比较特殊,但这种引导学生关注事件本身,善于运用事件本身对孩子施以针对性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一些事件,因为某个孩子的行为不当而造成不好的局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做了“错事”并造。成一定后果之后,他们内心深处除了恐惧,实际上也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假如这时,我们能够另辟蹊径,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宽容、呵护与理解的话,更能谦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深刻的,甚至受益终生。
5.履行契约的逻辑后果惩罚:自愿承担后果
这是一位在韩国教中文的中国教师,在学校食堂看到的一幕:
中午,食堂里有个学生举了一个牌子,牌子上面写着:“我违反了与老师的约定,向各位同学保证,以后不再犯了。”他略显羞涩地在每一张桌子周围都停留一下,低声重复着牌子上面的话。每一名学生听到他的话后都不说话,只顾吃自己的饭。走完一圈后他回到门口,那里站着惩罚他的老师,老师继续对他说了几句,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回到座位就餐。事后,中国教师小心问这位受罚的学生,举着牌子在食堂里走动时的心情。他笑着说:“应该的呀。老师和我们开学时就已经约定,该在就餐时违反了约定,谁就要接受这样的惩罚。我那天违反了约定,就该这样子。”在韩国类似情形还有很多,比如偶尔可以在办公室外见到因为没有遵守学习方面的规定而举着牌子罚跪的学生。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种惩罚方式的优劣对错,单从学生接受惩罚的态度上看,是然对这种方式是从内心接受的,他们知道这种惩罚是自己违反的定后必须承担的逻辑后果,因此没有抱怨也没有抵触。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探讨。惩罚作为一种教有手段,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在实施惩罚之前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只有认同、理解这种方式,实施过程中学生才会自愿承担相应的逻锦 同的学这就
后果。总之,上面提出的五种惩罚方式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注意了想 子尽罚的时机、方式和效果。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我们器要遵守 外向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惩罚要及时,不翻旧账。假如惩罚和不良行为之间间隔时间太长,惩罚和 俐刚不良行为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小,就起不到惩罚的作用,消除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就
很小。同时,惩罚时注意就事论事,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挫败感。
(2)惩罚时要温和而坚定。一旦是大家商议决定了的惩罚方式,有人违反就要按制度办事,教师在实施惩罚过程中,注意方式,尤其是语气温和,但态度一定要坚定,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实施者的犹豫或摇摆。
(3)惩罚要前后连贯、公平公正。前后标准不一,或有时处罚,有时不管,会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心存侥幸心理。另外,惩罚中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就会失去惩罚规则本身的公正性,而且还易于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那些“免于惩罚”、分外得到呵护的孩子容易从小滋生一种优越感,缺少对规则的敬畏感,这对他们的成长一样不利。
(4)惩罚要以爱为基础。不管学生犯了什么过错,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接受的惩罚是对他所做的这件事承担后果。老师批评的是学生的这种行为,而不是针对这个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是有效惩罚的最关键因素。
(5)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与式惩罚。通俗地说即拿走孩子心爱的东西,或不让其从事喜欢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而不是把某一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学生。比如在学校里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教师可以不让其参加其他学生正在进行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而不是罚学生擦黑板、扫地,进行义务劳动。
(6)对正确行为实施正面强化,对错误行为要讲明原委。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做什么,会让他们意识到不可以做什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坐姿端正的同学,会比对坐姿不端正同学的批评有效得多,也令人愉快得多。同时,对于犯错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老师要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对,会产生哪些有害后果,他们常常会受益匪浅,并且在以后更有效地控制。
第三章
学会为自己“立法”
以为在班级极则的制订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规则要简,执行要严”
我认为,一次给学生制订五六条规则已经足够了。简短、容易记住和执行的规则不会被学生遗忘,且易于落实。另外,简要的规则需要考虑班级整体规则的结构系统,各类规则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合理的张力。制订时需要兼顾到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底线层面的规则。这类规则是为了保证班级日常生活秩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德行为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别人说话不打公、集会时保持安静、上课前准备齐学习用品”等,这些规则有利于班缀日常工作的正常运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当前主要的问题制订相应规则,阶段性地重点突破。
(2)发展层面的规则。这类规则主要是围绕班级文化而约定的某些特定的班级规约,主要表现在个人发展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发展目标以及个人成长需要,制订出个人当前发展规划和目标,比如对一个自卑的孩子,我们可能需要引导他制订出如何促进其自信心的行为规则,比如上课大胆发言,与人交流时平静地看着对方等。
(3)活动层面的规则。一个班级总是离不开活动,而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内在的纪律意识最适合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去培养和锻炼。因此,活动规则一是教师要和学生讨论开展哪些不同类别的活动,二是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重点是参与性原则。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注意如何与人合作、与人相处等细节问题。
第二,规则的制订必须民主,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内在意义。要让学生能够自愿地遵守和维护班级规则,首先得让学生对所制订的规则表示认同,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允许学生参与规则的制订,即“规则的制订必须是民主,是一种共同理解,共同意见,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同时,这样制订出的规则必定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积极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意义。
第三,通过多种方式保证规则的严格落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规则的建立过程中,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用强制和说教的手段达到目的。规则一旦建立,只要它合理、正确,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学生遵守常规,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形成真正的“内在纪律”。
无数事例说明,难以建立规则意识的班级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只有规则条款,却没研究规则的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力或不公平等。因此,在引导学生讨论制订规则
(1)尊重差异,注意方式。虽然在实施惩罚时需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但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经历、气质、性格上的不同,会对同样的怒可被出不同的反应,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惩罚前注意方式,注意场合,尤其是对有自卑锁向、胆小的孩子尽量提前在私下沟通,让其认识到怒罚是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而不是针对本人,外向的孩子则相对容易一些,但也杜绝简单粗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惩罚与奖励一样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它与奖励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惩罚教育观,认清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区别,加强惩罚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草提正确的原则方法,惩罚就能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其实,惩罚也可以很美丽。
(三)我的“心灵对话本”
成功的教育总是走进心灵的教育。因为“没有一种风景比心灵的风景更美丽,没有一种风暴比心中的飓风更强烈,没有一片废墟比心灵的落寞更荒凉,也没有一种沃土比思想的海洋更富饶”。学生是否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坦露心迹,靠的是他(她)对你的信任与友谊。
获得学生的友谊与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位老师都有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独特方式,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愿意通过“日记”这一媒介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交流,我也不例外。
Bi 我把学生的日记本称为“心灵对话本”,这不同于周记或小练笔,没有固定的篇
幅数量,也没有特别的内容要求,是学生自觉自愿准备的一个心灵密码本,用以倾吐自己内心最想说的真心话,可以写自己做的不妥的事情,可以写别人做的违反班级规定的事,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可以写自己高兴的事,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总之有什么话不想当面对我讲都可以写在“心灵对话本”里,放到我桌上或递到我手中,我总会争取在第一时间阅读,有针对性地给予回复,然后轻轻放进他(她)的书桌或者递到他(她)手中。
坦率地讲,起初使用“心灵对话本”主要想多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我答应为孩子保密,只有我自己知道。孩子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很多学生写得很勤。每次收到“心灵对话本”,我也会认真、及时阅读,然后用心回复。 迪这几年与学生的这种特殊交流,不仅让我找到了一条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密道,
2.改变于无声处
是们需常为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而学生如置若阴风而感到迷茫和苦闷,如不
8 如进弱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埋累着真兽美的种子,有时并不需要我们刻畜多做什么。
仅仅因为你有一个举动,一点阳光和雨露,学生就会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观。和终玲交流半年多之后,从她日记中的“我战胜了我自己”“我不会让您失望的。心通中,我谈到了一个孩子在心灵深处对自己的要求和规约。或许这样的文字对子一个开朗活泼、善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是一个弹经自中心理很强的女孩儿自觉自愿地在表达,我不得不为之感到振奋。在此我抄录了她的两篇“心灵对话”与读者分享。
(1)“心灵对话日记”之一:
我信任我自己
王老师,您知道我们斑大多数同学最怕什么考试吗?您或许猜不出来,是音乐。因为音乐课测试就是考个人清唱。要在大家齐刷刷的目光的注视下,大声、和着节奏,最好还他含深情地唱一支歌,这实在是太难了。今天开始测试时,我排在后面,看着前面几位同学和我一样紧张,听着有些同学唱跑调了,我的腿也开始发抖,我简直担心自己一句也唱不出来。我想到您教给我的方法:深呼吸,然后把手放在胸壁上。对自己说:“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没想到这法子还真管用,我感觉我的腿不再那么抖了。
轮到我时,我背对着同学,也不听他们在说什么,随着老师的手势,我放开噪子大声唱了起来,慢慢地我什么都忘记了,就这样唱完了。我直接回到座位,虽然我知道唱完之后老师就会给我打分,也有同学唱完就会看着老师给自己打完分后才离开,但是我不敢,虽然我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给了我多少分。我还是担心自己唱得不够好……
不过,我心里还是很开心。因为我战胜了自己!我终于能够站在那么多人面前大声地把那支歌唱完了。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进步呀?老师,您小时候要这样考音乐吗?您的心情会和我一样吗?
(2)“心灵对话日记”之二:
恩节
王老师,今天是感恩节,我刚才做了几支玫瑰花(如图3.8所示),打算明天送给你,后来我想还是贴在给您的“这封信”后面吧,这样只要您一翻开我的“心灵对话本”
3.一份厚礼
由于我和学生的交流不是刻意的,更没想着要保留什么资料来印证什么。所以,有很多我和学生之间精彩的对话都成为记忆。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住院,这些孩子去看我,我们谈到了当年的一些趣事,有同学不经意说他们还把当年我们的“心灵日记本”全部收藏在自己的书柜里,包括我批改过的作文、试卷,只要有评语的全部都保留了。我有些惊愕。
那天,当玲玲把三本用彩带捆扎着的悄悄话本双手递给我时,我眼睛灼热了。一页一页翻过,昔日的一幕幕从脑海里闪过。不能不感叹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一起经历了怎样美好难忘的岁月,无论记忆力多好,但是如果没有文字的记录,一切都将逐渐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感谢玲玲,如此完好地保存了我们这几年的悄悄话记录本,那是一段怎样的心灵穿越啊。
字里行间,一个怯生生的无比自卑自闭的女孩儿慢慢变得阳光和自信起来……以上的日记图片都是我在休假期间读后,感动中情不自禁拍下来的。虽然文字中不乏别字和病句,我的批语也显得凌乱和粗糙,但是正是这一份真诚,还原了那段真实的岁月。有什么能比看着心灵的花朵绽放更美呢?又有什么能比陪伴着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成长更幸福呢?当一个孩子对你充满无限信任的时候,你的心底唯有对自己说:你要努力,要做到不辜负这一份信任才对。正是这种动力,才使得我在忙碌
劳累,多了沉静的思考,让我在病痛中忘如宾痛,地开烦情,完成了这铜书离。
几本沉甸甸的日记,于我,于玲玲,都是一份厚礼!玲玲感谢我以这样的方式略伴了她三年,我又何尝不感谢她三年来对我的无限信在呢?
4.教师感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道“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他从教师工作的性质和逻辑谈到教师的工作方法和师生间的友谊,他说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费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这份信任。
他还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就是:教师只有关心学生作为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起师生间的友谊。
作为成人,我们发现距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似乎越来越远,尤其是进入少年期以后的他们,很多心里话他们愿意与同伴交流,而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沟通。或许是我们日常某些言行让他们产生了戒备与不信任。
从与玲玲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教师真正能够与学生交朋友,就要学会用心去感悟学生,眼睛里不能只盯着分数,只盯着学习,教育很多时候体现在学习之外。假如在我们心中,每一名孩子不仅仅是只上交作业、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从他(她)身上感受到更多,回应的也会更多。我想:品格的培养是不是就应该在这些无声处着力呢?
小结:规则要简,执行要严
现代社会由各种规则组成,如交通规则、竞争规则、游戏规则、家庭规则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似乎我们更多的依赖于班级规则的制订与实施。那么,如何在制订与实施规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其“内在的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建立起内在的
小学班级特色活动
设计与指导
行为秩序和准则,“为自己立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师自身秉符着何种纪律观对规则的制订与落实有着重要影响。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她认为“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泼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外在的和暂时的。”纪律的最高境界是内部的自我控制,蒙氏纪律有三个特点:
第一,纪律具有积极主动性。“我们并不认为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者像瘫痰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才是守纪律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
一个守纪律的人。”重要的是使孩子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于理解而接受集体的规则,从而区分对和错。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纪律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深处的、主动的、积极的纪律,是在孩子内心深处真正感到必要的东西。这种纪律是孩子自身的一种成熟和自我的控制,是对未来社会生活适应性的一种表现。这种积极的纪律概念随涵着与传统的、绝对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第二,纪律是一种秩序感的内化。“如果我们安排孩子各就各位,同时设法使他们懂得这样安排会使他们看上去更好,懂得教室秩序井然有序是件好事,懂得这样的布置是好的、赏心悦目的,于是他们就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台梭利这样解释纪律的习得,显然这是一种社会规则内化的结果,而不是强迫的结果。孩子懂得遵守集体秩序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从心而为,比起教师时时处处的控制和强迫,内化秩序具有更持久的效力和更深远的意义,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会变得事半功倍。
第三,纪律是一种课程。“如果一个教师要使孩子终身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那么他就需要具有引导孩子沿着这条纪律之路前进的特殊技能,因为孩子现在从事的是学习活动而不是学习静坐。”由此看来,蒙台梭利所指的纪律更倾向于养成孩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自我控制的意识。这种纪律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细节和环境创设中。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习惯的训练。它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激发孩子内在的潜力。
从蒙氏的纪律思想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规则表面上是“制约于人”,实际上只有起到促进孩子内在成长,促进其内在控制的发展才具有真正意义。为此,我们在制订与实施班级规则时,需要研究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结构要合理,内容要简要,每个阶段各有侧重。我们都知道,社会并不缺少规则,而是缺少对规则的执行。规则执行不好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规则太多,又不按要求去落实,久而久之带来人们对规则意识的淡化乃至漠视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