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的原文是: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傅先生的翻译是:
孔子说:无所事事而治好天下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端庄恭敬的态度,坐在王位上罢了。
先生另外又提到两个段落:
一段是: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另一段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第十三》)
这一集信息量很大。涉及四个材料:
材料一:焉用稼?
孔子弟子樊迟要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农民。”樊迟又要求学习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菜农。”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须(的志向)只是要做一个普通百姓啊!在上面做官员能够追求礼义,民众就没有人敢不谨慎小心;在上面做官员能够讲究道义,民众就没有人敢不信服;在上面做官员能够重视信用,民众就没有人敢不真诚相待。如果做到这样,四方的民众就会背着他们的孩子自己前来了,怎么能只把自己局限在做个种庄稼的人呢!”
材料二:自己种庄稼?
前面都一样,末尾一句的翻译更加直接:
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领导重视礼法,则群众不会不敬业;领导重视道义,则群众不会不服从;领导重视信誉,则群众不会不诚实。如果这样的话,则天下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哪用得着你自己种庄稼?”
材料三:讽劝
“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褒贬之辞,是指种五谷、治园圃种菜蔬而言,是老农老圃的称谓。
在孔子的年代,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而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人如何如何,百姓就会怎样怎样,何用自己耕稼?情是情实,用情,是以诚实相待。襁负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
材料四:孟子对舜的描述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孟子•尽心下》第6章)
舜还是作为普通山野农民的时候吃的是干饭野菜,但是却安贫自得,似乎打算一辈子就这样过;等他当上了天子之后,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都侍候着他,如此境况,舜也不因为已达富贵而心生骄傲,依旧恬然自适,好像本来就享有这样的生活似的。
糗,是杂粮干饭;袗(zhen3),锦绣有画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果(wo3),即是婐,侍候的意思。
从这些材料可以大致了解本节所讲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都不做,有模有样地坐在王座上就万事大吉了。没那回事。舜就是从底层干起,一直到君临天下,而且干什么像什么,所以干什么就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五个字:恭己正南面
正:是核心,存心正,行得正,有正当、公正、符合时机、贴近实际的意思。
恭己:是自我要求非常谨慎、严谨,看看自己的存心和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正’的要求
南面:南代表光明,南面代表一直朝着阳光走,不断走向光明(这是傅先生的解释,非常的有画面感有使命感)。同时也代表内心光明磊落。
所以‘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如果是那样的话,砖头瓦块都成圣贤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应事待人,而不是不经深入全面的考察,刻意的凭主观的决定去胡作非为。但是,毕竟舜只有一个,大部分的人还都是普通人,胡作非为、胆大妄为、恣意妄为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这也是客观实际,所以历史总是在重演,从个人到家族,从家族到民族,从民族再到国家都差不多是一个脚本:
穷而变,变而通,通而达,达而昌,昌而盛,盛而衰,衰而乱,乱而亡,亡则穷……如此往复。
这循环背后的推手是什么?或许,老子给出了答案:
在原理上: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在事项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什么是道呢?慧能老师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做人、做事靠什么?靠自己?靠别人?有分教:
靠山山有穷,
靠人人有过,
依法不依人,
依道不依法。
得道者助多,
失道者助寡,
天网之恢恢,
稀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