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金刚经》是佛教经典,“舍得,舍不得”这五个字大概可以概括我们一生人中所有的感情羁绊。而所谓“修行”,不也是在修这短短五个字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日本、巴黎、欧洲、加拿大、台湾……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蒋勋老师用他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妙解。
世间万事万物,本源、法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佛祖一一道来,集结成这一部《金刚经》。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佛教。当时的我经历着感情上的迷茫,象牙塔与社会人之间的转换困难症,有幸遇到了佛缘,翻看经书、参观佛教场所,听法师讲经授课,这里的一切与我所认识的那个世界完全不同。对一颗年轻的心来说,仿佛一颗惊雷震动着天地,似洪荒初开一般,心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器官,不只是输送血液,它有一个更美丽的世界。
感恩
我们从小就被就教育要礼貌,要对别人说“谢谢”,可是等到我们长大了,内心的感恩之情反而变得少了。你习惯说“谢谢“吗?
当家人给我们做饭给我们关怀的时候,你心里有感恩吗,还是把它当做理所当然?
当爱人给我们准备惊喜,送我们礼物的时候,你心里有感恩,眼里有感动吗,还是发过朋友圈秀过恩爱就结束了?
当陌生人给予我们善意的时候,一趟好心的指路,一句好意的提醒,一次耐心周到的服务,甚至与陌生人间将心比心的交流,这些经历,比之熟悉的人所给予的温暖,更值得让人感恩、回味。
谦卑
谦卑原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却被日韩两国发扬光大,邻国人已经把鞠躬变成国民习惯,也许鞠躬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弯个腰,低个头,可在做这个动作的过程中,人的身体会变得谦恭,慢慢的,心就会变得柔软。
就像一颗树,不管长得多么高大多么粗壮,它永远是谦卑着的,它深扎在泥土里,吸取阳光,它也会有弯曲的枝干;也会在大风吹起的时候,弯腰低头,谦卑地鞠着躬。
一树一木皆有情,有心,能感应天地,更何况渺小如我们人类呢?
虔诚
也许精神信仰的普遍缺失,导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疯狂。虔诚是什么?怎样才算得上是虔诚?
大概就是有那样的存在,可以稳妥地安放好这颗心吧。
一杯茶,一段音乐,一本书,一幅画,一份礼物,一尊佛,都值得我们虔诚待之。
“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你、珍惜你,对你忠诚,直到永永远远”。每次听到结婚誓词都内心悸动,新人面对面,四目相对,新郎眼神里有光,新娘眼框中有泪,承诺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是余生的信条,在每一件小事里得以验证。也许结婚之后浪漫会化为平淡,甚至在柴米油盐中将爱情慢慢耗尽,回想一下初心和承诺吧。
如果你去过西藏,会在途中遇到许多朝圣的藏民。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
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
在朝拜途中,他们的表情没有痛楚,也并无喜悦,只有平和,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虔诚在一匍一匐之间,像西藏的天空,天与地紧紧相连,经幡在风中飘扬,平和得一尘不染,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都是见证。
敬畏
相比以上几个,“敬畏”之心恐怕是更难修得的吧,常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忘记敬畏。
打开网络世界,八卦、造谣、无端指责、批评,妄自揣测……甚至人身攻击,难道躲在电脑、手机这些科技产物之后就能抛弃“敬畏之心”了吗?
古人恐怕比我们有更多敬畏心,他们用诗歌、用绘画来感受大自然,赞颂大自然,也更敬畏自然之主。蒋勋老师在写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讲到他的外国朋友问他,为什么我们拥有这样美的山水画,却还这样破坏自然?
从静观自然之中领悟生命智慧,是人类文明之菩提。如若长时间远离自然,将自然占为己有,以一己私欲破坏自然,自然灾害频发,生灵涂炭。我们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吃不到健康的食物,过不了安康的生活,文明又从何谈起?
与佛相遇结缘,感恩,谦卑、虔诚、敬畏。
舍得,舍不得;放下,放不下
刚看完蒋勋的这本《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就得到了乔任梁去世的消息,在吃惊之余更多了几分痛心,对逝者本人,也对芸芸众生,“放下,放不下“知易行难。
名人的任何一件私事都会被拿来在众人面前无限放大,好事坏事,都像一场盛大的狂欢供人消费。逝者的死因,逝者身边的好友、逝者生前的病疾、逝者曾经受过的伤害和攻击、甚至还有利用逝者的离去来赚取非法钱财的……
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就停止运转,是是非非也不会因为当事者的离去就烟消云散,可叹可悲。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Kimi逝世第七天,也是举行告别仪式的日子,愿这个倔强的大男孩再没有伤痛,一路走好,天堂路铺满鲜花。世间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全是幻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