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家好,今天继续来看《洞见》,关于职业生涯转型的那些事。
本书的作者 赵昂,有多年的职业生涯咨询经验、帮助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解决职场困惑、本书从职场逆袭、转型、人际交往、打造优势、自由工作等入手。
根据作者咨询的经验把转型背后的真相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职业能力不足的逃避,也就是职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的感觉让他们心生逃避,希望逃到一个发展理想的领域,
作者列举了一个很常见的列子,有个并不善交际的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逼着自己做了销售。三年下来,她做得确实辛苦,而且勤勤恳恳。业绩没有落到最后,但是也总在中等徘徊。几年之后,她就有些失望了,向前看不到可能的发展空间,当下又没有让自己开心的工作体验,过去也找不到辉煌的成就感。在反复思考之后,她决定还是要尽早转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这是很典型的一类案例,我把他们叫作“二次失策者”。第一次失策,是明知自己的特点,却非要把弱势发展为优势,而且是在刚入职场这个关键自信建立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第二次失策,是遭遇屡次挫败后,决定转型,而不是认真分析,现有职业中,有什么是不需要依赖自身性格特点可以发展出来的通用能力。这两次的失策,其实都与自卑相关,希望在某一次实现“翻盘”,没想到却用错了方法。自信的建立,往往是依托于具体的小成就,是在优势发展基础上的逐渐泛化。
还有另一类能力不足的逃避者,从没想过要面对需要克服的困难,只是希望通过转型来“碰运气”——他们想,或许就有这么一个职业,一旦做起来,就会很开心地发挥天赋了。于是,他们就会陷入没有尽头的寻找中。
第二类求诸转型的情况是因人际关系而逃避。职场上有工作就有合作,有工作就有竞争,人与人之间出现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合作者之间心生罅隙,并因此而耿耿于怀,互相处处刁难,那么,不仅工作心情不好,还会很影响发展
第三类求诸转型的情况是职业倦怠。就是一件事坐久了没有了激情,很多重复的工作,会出现与自己兴趣相悖的工作,会出现不得不与人合作的工作。这时候,人们最先浮现出来的想法就是:不能把兴趣作为工作,否则,就再也没有了兴趣。
这其实是一种对于兴趣的误解。兴趣本来就不具备持久性,因职业倦怠而准备转型的职场人,最终确定转型的实属少数,原因有二:一种情况是转来转去,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做本行,或者转换起来并不轻松,于是作罢。另一种情况是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式,没有了倦怠。
有一位中学教师,四十多岁,硕士毕业,同龄人中学历算是不错的。但是教了好多年书,早就厌烦了重复的内容,而自己对于教育事业又没有十分的热情,加上职称评定不那么如意,于是就来找我咨询,看是否适合转型。这个念头她自己也觉得不靠谱,除了做老师,她似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职业选项,如果辞职,只能去培训机构做老师,收入虽然多一些,但是社会地位、孩子上学机会这些福利又都没有了。我们就继续分析她的其他兴趣和技能,发现她特别喜欢写作,还开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在小领域里有些名气。慢慢地,我们就找到了这一兴趣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她可以利用写作这一手段来表达和传播作为教师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她对于学生的发展成长感兴趣,她就可以利用自己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大量学生作为案例,一边研究,一边分享。这样做,既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又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地位,职业倦怠感自然就消失了。
远离盲目:转型前,你需要算好这笔账
对于转型的盲目作者给出了以下思考
第一类盲点:对于不熟悉职业的“美好幻觉”
了解一个职业,只需要真的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这个职业的入门要求是怎样的?
2.这个职业的发展空间是怎样的?
3.这个职业的价值回报是怎样的?
4.这个职业最大的缺点是怎样的?
5.这个职业最好的企业和最牛的人都在哪里?
这五个问题称为“入行五问”。回答了这五个问题,基本上就对一个职业有了大致的解了。至于了解方式,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也可以找到相关从业者进行访谈,要注意的是,兼听则明,只有从多个渠道获得信息,进行互相印证,才能了解准确的职业信息。
第二类盲点:对自我缺乏认知
第三类盲点:没有对投入和收益进行充分评估
是不是盲目转型,作者给出了两类思考
一类是关于适应的,适应原来的领域或者工作。一类是关于转换的,转换到别的行业、职业,或者组织。这两类选项,分别有各自的价值、成本和风险。成本包括心理成本、探索成本、适应成本;价值有:新的职业可能性、确定的既得利益、可能的可预期收益;风险包括难以适应之后还需要转型的风险,不断尝试总也找不到方向的风险,等等
如果把这两类情况的价值、成本和风险都考虑清楚了,再选择起来,估计也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同时还要从以下维度对自我进行分析与探索
1.兴趣 2能力 3 性格 4 价值观
喜欢做的事情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擅长做什么类型事情,有哪些优势?
在你过往的经历中,你的职业和兴趣相关吗?
做哪一类事情是你不擅长的?经过刻意练习也不行吗?
你怎么管理你的能力?你有什么性格特点?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的交往方式有什么特点?
与你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如果尝试改变你的一些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考方式,让你的特点更丰富,你选择做些什么调整?
在做选择的时候,你看重的是什么?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
你的人生榜样是谁?为什么?
如果此生无憾,那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为什么?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是什么?
通过以上这些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说能够实现职业顺利转型的,一般具备行业先锋特点,这里的行业先锋不是一种头衔,也不一定是行业内公认做出了什么成绩的人,而指的是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有突破性发展的人,他们能够找对努力方向,还能够把事情做好。
一个人在最初的领域里没有发展到行业先锋的时候,转型会出现三种障碍。
其一,转型时的目标不确定
因为处于探索期,所以不确定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适合,没有确定的信念,不断犹豫,很难全力投入,自然做不出成绩了。
其二,储备已久的自卑直,进入新领域的时候,除了有喜欢的感觉,觉得没什么优势,又着急怕做不出成绩,内心难免失落。
其三,赌徒式的孤注一掷,没有理性思考,不计后果的投入,比如裸辞,待业在家学习等,破解之道就是理性考虑可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做好平衡。
转型必有成本:不要幻想一蹴而就
任何的职业转换都需要成本,即便是一次跳槽,即便是薪水增加、职位上升的跳槽,也需要一些转换的成本: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客户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工作文档需要重新梳理,就连上班的路线都需要重新熟悉。这怎能没有成本呢?
职业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完全无损的转换,而是一次收获价值大于投入成本的转换。既然有转换,就意味着我们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重新开启一个新的领域。即便是有很多可以迁移的部分,然而,从延续性上说,一定也会有损耗。话说回来,我们从转换中希望获得的不是延续,而是拓展,是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关注 “ 精简阅读 ” 遇见精简 一星期一本书、一一起读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