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古文观止》中韩愈写的《与于襄阳书》。韩愈当时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个官职看起来挺高的,但他只是一个教育官职,本质上就是一个清闲的官职,对国家和朝廷的一些献计献策是没有这个职责的,也就是说,韩愈当时在朝廷里是属于边缘化的,以致于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上他又有强烈的上进之心,总是苦求上荐之路;因此,他先后在不同时期都以恭敬之心写了这些请求引荐之书。
此书总共有三段。第一段中讲到,后进之士想要成为天下之望者,离不开先达之士的举荐提携;先达之士的德行和才能,需要后进之士的传扬。韩愈想表达什么呢?他想告诉于頔,千里马和伯乐相知相遇,是“千百载乃一相遇焉”,您举荐我,您不亏。我很有才华,但我不会奉承,不会溜须拍马,所以郁郁不得志。如果您举荐我,您的德行会流芳百世;如果您不举荐我,那是您瞎眼,没有好好寻找有才之人。因此,我们都不要成为那个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讲了韩愈从旁听到的于頔这个人的特点,先讲他才德之高,“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再说他有举荐之缺,先扬后抑,连用三个反问句:“岂求之而示得邪?”“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第三段讲韩愈不甘庸碌无为,向郭隗先生学习,毛遂自荐,并进献十八篇文章来证明自己是千里马,希望得到伯乐的赏识。
我比较愚钝,晨读结束,虽然也读了二十来遍,但还是处于浑浑不懂的状态之中,所以又听一个博主叫“吾爱推演”的讲解两遍,思路渐清,慢慢明白韩愈在说些什么了。我总觉得如果韩愈放到现在的社会中,大概是那种活不过三集的人,情商是不是低了一点?他是想请求于襄阳举荐自己,但如果自己就是于襄阳,读了这样的文章,您会痛快吗?先说先达之士和后进之士是上下难逢,是“千百载乃一相遇焉”,相遇机会太少;接着说“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再说“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然后还来一个三连问,意思是自己就是您于襄阳所求之人才,但您没有发现,没有举荐我;最后还给自己挖坑,说自己所求的不过是您一顿早餐的费用,这是等于公开说于襄阳太奢侈了;最后还说龊龊之人不足语,磊磊之人不能听,我只能“信乎命之穷也”,这是不是有点怨妇的心态?我不知道自己这种想法是不是歪了,是不是有些亵渎了韩愈?作为求人者,这样的信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了?后面的评论中说韩愈是“不亢不卑”,而我却读出了韩愈既卑又亢,想求人却又端着,想上位又清高,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我想是不是就成了他上位之路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