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努力加班,我们认为什么事情都需要做,我们总遇到突发情况,我们承担了太多的工作,多到感觉失控,筋疲力尽。可是为什么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呢?
事实上,我们做的几乎一切都毫无价值,只有极少数事物才有价值。我们需要“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看看精要主义者是怎么对待生活的。
1 精要主义思维模式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1.1 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了选择(我们面临的选项)的外部条件,而低估了选择(我们的行动)的内在能力。试想一下,选项(事物)会被拿走,而进行选择的核心能力(自由意志)却不会。
- 不加思考的努力等同于习得性无助。
- 无视拒绝带来的“失落感”。
- 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人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1.2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所以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帕累托原理(二八定律),它指出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重要少数法则”,即人们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 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
- 几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够。
- 扫描环境,寻找重要的少数,淘汰不重要的多数。
- 拒绝好机会,拥抱真正的契机。
1.3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需要舍弃其他几个机会。尽管有时取舍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却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 审视每一个机会,如果对努力要实现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大贡献,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
- 在关键性战略领域,做出理智、慎重的权衡取舍。
- 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2 如何实现精要主义
2.1 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探索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将有意义的少数从无意义的多数中甄别出来。
2.1.1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留出空间,专注探究
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以思考。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留出空间,阅读思考
不管你是每天花2个小时,还是每年花2个星期,或者甚至只是每天早上花5分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退出。
2.1.2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要找到最重要的信息,不仅需要研究这些信息,而且还要找出信息之间的关联。
- 放眼全局,而不是纠缠细节。
- 去粗取精,自律地调查筛选。
- 实地探索,认清问题的本质。
- 捕捉不正常和不寻常的细节。
- 明确问题,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
2.1.3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NO。
90%法则
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0~100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断然淘汰它。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在做人生各个领域中的决定时,如果我们的选择标准过于宽泛,就会发现自己要面对的选项太多太多。对选项的价值进行评分,能让我们更加自觉、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地作出选择,而不是听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受情绪支配。
2.2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仅仅确定哪些行为和努力没有意义是不够的,还得积极地淘汰它们。不是问应该选择哪个?而是要问这个本质性的问题:应该拒绝哪个?这才能揭示你真正应该优先做的事情,才能显示你真实的意图并帮助你实现你的个人目标。
2.2.1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往往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掷光阴,耗费精力。当我们足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时,就有能力在真正重要的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这种成就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认识到。
精要目标,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制定精要目标的两大要点:
- 重在实质,而不是形式。一个精要的陈述并不需要精雕细琢,它重在实质,而不是形式。问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它将在你未来作出每一个决定时提醒你:如果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
- 具体的目标才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一个充满力量的精要目标能够鼓舞士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具体得足以回答“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这个问题。目标的明确性使它真实可信,而这种真实性又使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2.2.2 优雅说“不”
人生中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得太快,拒绝得太慢。我们常常为了避免社交尴尬和压力而不说“不”,应承一切事情,而精要主义者感觉坚决地,优雅地说“不”,只答应真正的要事。关键不在于对所有要求都全盘拒绝,而是在于拒绝不重要的事情,以便应承真正重要的事情。从长远看,获取他人的尊重比获取喜欢更重要。
2.2.3 编辑调整
- 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好选项
当我们作出决策的时候,决定删减选项是可怕的,但事实是,这正是决策过程的精华所在。要下决心删除好东西是痛苦的。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赢得的每一个额外时刻都能用于更好的事情之上时,那么最终每一次删减都会带来快乐——也许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终能实现。 - 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改变行为与意义之间的比率,淘汰许多无意义的活动,并用特别有意义的那一个来取代它们。 - 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
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精要目标,能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审视,审视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是否与自己的目标相符相配。如果行为有误,我们就要编辑修正。
3.2.4 边界,设定界限带来自由
非精要主义者认为,如果有界限,自己将受限制,界线是约束。而精要主义者懂得,如果有界线,自己将不受限制,界线就是自由。界线保护了他们的时间,使之免受劫持,界线也让他们摆脱了对有利于实现他人目标而非自身目标之事说“不”的负担。他们知道,清晰的界线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
如果我们不在自己的生活中设定界线,那么就只能被囚于别人替我们设定的限制之中。相反,如果我们有了清楚的界线,我们就能自由地从整个领域中进行选择,或者从我们精心选择的要去探索开发的全部选项范围中进行挑选。
2.3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非精要主义者通常会用蛮力执行,而精要主义者却通过淘汰无意义之事来节省时间,设计一套体系,让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2.3.1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非精要主义这会习惯性的低估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这只要5分钟就行”或者“周五前我就能完成工作”,可是,这些事情难免需要更多的时间,不是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发生,就是任务比预想的复杂,或者从一开始就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形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只好疲于应付。精要主义这他们规划安排,预料意外,为无法预知之事置备缓冲,以便意外情况不可避免的发生时,能有回转腾挪的余地。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所有情形和可能性,并做好万全准备,未来实在太难预测。对于这样的现实不用采取回避的态度,可以通过建立缓冲来减少意外事件带来的摩擦。
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
- 做完善的准备
- 比预计时间多留50%
- 做好情境规划,想想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2.3.2 扫除,锁定你的障碍
非精要主义者在执行的时候,总是被动应战,率性而为。因为,他们总是在遭遇危机后才被动反应,而不是提前预测危机,所以就不得不采取应急之计。
精要主义者不会默认权宜之计。显而易见的和眼前的障碍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关心的是那些延缓前进步伐的阻力。他们会问:“重要事务实现道路上的障碍是什么?
2.3.3 进步,小胜的价值
研究显示,成就和对成就的认可,是人类行为的两大主要内在驱动力。每天的进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进步,都可以对人们的感受和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所有有助于提升工作日的情绪、动机和认知的激励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取得有意义的进步。
2.3.4 培养习惯的力量
非精要主义者认为,重要的事情都是被逼着做成的。执行不过是一种很生硬的努力。精要主义者设计一种习惯,让自己所认定的精要事务沿着默认的路径实现。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精要主义者仍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由于有了正确的习惯,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习惯移步:习惯的力量
2.3.5 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是否曾纠结于过去的错误……一遍又一遍?你是否花更多的时间来思量以己之力无法控制的事情,而不去考虑自己有用武之地的可控之事?在担心过去或未来上花费的任何一秒钟,都在分散抽离着你对此时此地重要事务的关注。我们不能控制未来,只能控制现在。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过去,也可以畅想未来。然而,只有在此时此地,我们才能执行真正重要之事。
一行禅师曾说过:生活只在当下。非精要主义者满脑子充斥着过去或未来,考虑过去或未来的重要事务,为未来担心,为过去焦虑。精要主义者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的重要事务,享受当下。
活在当下的三个技巧:
- 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 专注当下,把未来清除出去
- 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