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呀,我是大琴
虎嗅网上个月有篇文章讲通勤,文章中把家和公司之间需要超过1小时通勤的,称之为极端通勤者。
甚至,还列举了相关报告,目前全国至少有1400万人,正在经历着“极端通勤”。
而我,恰恰也是其中一个,每天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间,跨区通勤,来回近4小时。
不止一次,被同事问到关于通勤的问题。
你住那么远,每天该是要起多早、回去多晚,怎么能坚持这么久。
我一般笑笑回应,其实习惯就还好。
////////
其实在一线城市,居住成本一直是一个问题。
就好比我之前在深圳,工作在南山(市中心),我也只是在宝安(郊区)那边租房。
跟很多打工人一样,用一些空闲的时间成本,来换取了一些居住的金钱成本。
那会儿公交通勤大概是1小时左右,其实在深圳比较普遍了。
回广州后,刚开始我也很不适应这么长时间的通勤。
来回4小时,都够上半天班了,这种花费在通勤的时间,越长越没有意义。
虽然公司提供宿舍可以临时居住,但是作为二胎妈妈的我,还是想多给一些陪伴给孩子。
也想过去找家附近的工作,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岗位信息。
既然短时间无法改变,那就想想如何与它相处吧。
////////
英国作家凯茜.霍姆斯在《时间贫困》中,举了在曼哈顿大医院担任理疗师吉姆的例子。
他和妻子,还有2个孩子居住在他们精心挑选的新泽西州,距离他上班的地方很远。
光单程通勤就要2小时,还是火车转地铁,再要步行4公里。
吉姆并不讨厌这样子的通勤,反而会在火车上看他喜欢的谍战小说,也会在步行的途中去观察城市生活、锻炼身体。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捆绑策略”。
即把讨厌的通勤时间和他的阅读、锻炼甚至个人思考时间捆绑一起,变废为宝。
所以,通勤时间不再是无意义的浪费,反而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
想通这一点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像我通勤是由两段地铁+一段公司班车组成,其中两段地铁,大概50分钟。
早上的话,精神状态比较好,我一般会设置好下车闹钟,输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星球帖或公众号文章。
到下午,车内人比较多,空间相对拥挤,环境较为嘈杂,我则更多是用微信读书阅读,或者写作输出。
像我现在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完成初稿的。
而班车时间,是25-40分钟视交通情况而定,不适合看手机屏幕,更多是闭目养神,积攒能量。
人是需要不断充电学习,更要不断给自己休息放松,积攒能量的。
特别对于工作一天的上班族来说,这些很重要,往往短暂的休息,能够换来非常好的精神状态。
这样子一来,令人讨厌的通勤时间被合理的安排,学习、放松都得到了兼顾。
甚至,回到家,吃完饭洗漱完毕,带娃睡觉后,还能有1个小时左右的独处时间。
////////
因为我每天乘坐的地铁较早,我经常能够遇到乘坐地铁上学的一群高中生。
其中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他那会坐在我旁边,正认真背着英语单词,而其他同学在聊天或者刷手机。
我当时就在想,哪怕就这么会儿功夫背诵几个,一年下来,也会有不错的词汇量啊。
而我们其实也是一样,与其漫无目的去消耗着讨厌的通勤时间,还不如转换思路做些事情。
如果你不喜欢阅读、写作,你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比如,你可以听小播客,像《无人知晓》《放学以后》《保持通话》 等等,都很值得推荐。
你也可以听书,得到、喜马拉雅或者樊登读书会,一本书一个音频,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甚至还可以去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英语、剪辑、写作都可以。
合理的把这些通勤时间利用起来,一定会是一笔不错的财富。
////////
写在最后
回到文章开头的部分,我回应同事关于通勤的问题,习惯就好。
这句话并不是简单的应付同事,是内心的真心话,
因为当这一切每天有规律的出现时,通勤时间对我来说,只是切换了不同的场景而已。
我更多的是会关注这个时间里,我可以做什么。
甚至,积少成多,我可以做成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