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圈子,总会有一个领军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例外。当下,世界上那些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钱币们均已唯美元马首是瞻,美元占据霸主地位,已长达几十年。
想要占据霸主地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跟政治一样,也会经历战争。纵观世界经济,货币之战早已打了上百年之久。美元由最初的小喽啰,一跃登上霸主之位后,虽多次被动荡的世界经济局势所动摇,但从未真正被赶下台。
追其原因,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最高等级是主权信用。只有强势的主权货币才有资格在黄金汇兑本位制以后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体系。
不过,想要成为让全世界都信服的世界货币,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美元也是在走过一片荆棘之后,才取得了霸主之位。
美元和英镑就曾有过一番较量。在20世纪早期,英镑独大,其他国家的货币根本无法将其赶超。为了维护英镑在全球金融体制中的霸权地位,英国先是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后又利用币价重估和提高关税的手段开展贸易,最终导致1929年那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的大萧条。
大萧条开始后,人们的财富瞬间消失,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股民们对投资的信心一点点被瓦解,英镑的地位因此受到剧烈冲击。为了促进出口,缓解经济压力,英国于1931年9月20日,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将英镑贬值30%。
英镑贬值使外国央行损失惨重,时任荷兰央行行长杰拉德·威瑟林面对英镑崩溃给荷兰外汇储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在引咎辞职后,竟自杀谢罪。英国因此被斥责为对外汇储备处置不当。从这个时候起,美元就有了取代英镑之势。
二战后,美国经济异军突起,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为了趁乱掠夺财富,美国创立了一支建军思路最为正确的海军。在海军的支持下,美国贸易搞得风生水起,美元迅速上位,担当起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中“硬通货”这一角色。
美国海军学院一位教授曾说:“我们拿出一小部分美元,就能换取亚洲地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诚然,这并不公平。所以,当我们在向亚洲送纸币时,会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美国太平洋舰队护航。”
从上面这段话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那么崇尚武力。因为有了武力傍身,美国才能维持表面的威信,才能更顺利地利用美元攫取世界财富。
1944年,美国邀请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会议的目的就是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当各国在协议上签字后,就代表美元金本位制正式确立,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美元可代替黄金作国际货币储备,各会员国货币可与美元的汇率固定。
1945年12月,“布雷顿森林协议”生效,黄金本位走向末途,美元站在黄金之上,向全世界货币挥手致意后,开始独领风骚。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各国的货币之争就完全体现到汇率之争中。
1971年,美国因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各方面信心暴涨,美元大胆地与黄金脱钩。美国想的是,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府信用,是完全可以帮助美元将整个世界货币体系领导好的。为了让各国心服口服,或者心不服口服,美国在扶持美元登上“霸主”宝座时,还是大肆宣扬了一番新自由主义。
不过,就算美元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世界货币,开始了奴役各国货币的生涯,但还是有人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一旦美元在国际市场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冲击时,觊觎它霸主地位的货币就会跳脱出来。
“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被美元套住的日本人为了推翻美元的奴役,开始大肆到美国投资,购买美国资产,并自信满满地要“买下整个美国”,结果被美国人狠狠修理了一顿,当美国大手一挥,美元迅速贬值,日本人购买的美国资本一下子变成了不值钱的东西,日本经济便从此一蹶不振。
和日元一样,欧元也想把美元从霸主之位上赶下去。可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欧元就已经摆好了要和美元一较高下的架势。只可惜,欧元区内部政治并不统一,各国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短期内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美元抗争,只能趋于“第二”的位置。
英镑实力还是很强劲,但在和美元的较量中,它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败下阵来了,如今,也只能紧紧追随美元的背影,尽量不让对方甩得太远。
日元、欧元、英镑纷纷败下阵来,其他国家的货币更是不济,很多时候,自保都成问题,更不要提把美元打倒。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经济受重创,美元极不稳定,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还是紧紧盯住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努力使两者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上。这足可见,就算承载了他国再多的愤怒和不满,在60多年血雨腥风中一路走过来的美元,还是牢牢占据着霸主之位。
美元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人们对美国经济仍然抱有信心,相信富饶的美国不会就此衰败。这也再次印证了,货币是以国际经济实力为依托的,美元不过是一个国与国博弈的金融符号,只要美国经济不倒,美元就不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