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源/百度百科
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著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源/维基百科
上面是分别从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分别搜来的对于“舒适区”的定义,维基百科上只有“舒适圈”,从这两个定义中有很相似和关键的两个词:习惯性、熟悉。
舒适区为何舒适?不是它真的安全,真的软乎乎的很舒服,它的根本是“熟悉”,是我们在过去经历中曾经行之有效的应对困难的模式集合区。请注意,这里有个词“过去”,是的,是过去有效,面对现在以及将来是否有效呢?不一定。
陈海贤老师的《发展心理学》课程里讲,心理舒适区的最特别之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一个个我们探索出来的有效应对方式形成了我们的舒适区,对于舒适区,特别流行的一个口号是“跳出舒适区”,我更同意“扩大舒适区”,为跳出而跳的话纯属自虐,其实跳出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探索新的方式去应对全新状况的世界。从这种角度来看的话,“扩大”是更合适的表达,这样我们的舒适区可以有选更多“术”可选择,也能让我们的“道”更圆柔。
下面咱来讲两个例子:
案例一:为什么越虐越爱?
我在一些心理学书籍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在原生家庭的女孩子(尤以女孩居多)被冷落、被忽视习惯之后,在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另一半对她越呵护,她反而觉得怪怪的,越是要使劲作,直到对方真的“如她所愿”开始疏远、冷漠,这个时候才是她熟悉的味道,觉得安全,如期大脑产生了胜肽,喂养了体内的感受器。
用“作”去应对对方的好,再次让自己感受“被冷落、被忽视”,然后瞬间有了“啊。。对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看吧,果然他不爱我”,这就是作作女孩的舒适区。
如果不觉察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换多少男朋友,也会被“作”没的。
案例二:应对分离焦虑的方式是“保持分离”
A女士与老公很恩爱,老公调回国俩人终于可以结束异地一起生活了,A女士却感到很焦虑,想要离开,继续异地的生活。经过深入探索才发现原来她小的时候父母经商,聚少离多,她经常要等待父母到天黑,有时候还等不到。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种与父母的分离创伤是很具破坏力的,A女士的心里由此产生出了一套应对机制,就是去习惯分离的处境,这样的处境让她觉得熟悉和安全,所以她可以很自然习惯与老公的异地恋和异地婚姻。
好在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还有他的老公是个“健康的人”,俩人愿意一起去变换新的亲密关系应对机制,给情绪命名,每当觉察又出现的时候,就拧一下耳朵,从形式上关掉。
你看啊,在特殊环境下发展出来的应对机制可以影响我们这么深远,那些应对机制形成了我们的舒适区。这些旧有的舒适区有一些却让我们很不舒适。
觉察是第一步,觉察自己的习惯应对机制,再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是一生的修行啊。
今天就到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