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孩子的《外貌描写》片段受到了任课教师路老师和点评教师赵老师的表扬,就连我们的小家庭也跟着沾了点儿小光,得到了路老师的赞扬。
自从加入亲子写作群以来,路、赵两位老师的习作课题设计总是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他们的授课内容和习作点评却又让我豁然开朗,就连我这个助手的习作热情都被激发的淋漓尽致。
这周三,路、赵二位老师发布的近期亲子写作群的习作动向,着实让我兴奋,而又不舍。兴奋的是,终于接近写作技巧的学习了,路、赵二位老师这是要拿出真本事了;不舍的是,这3个月让孩子写真人真事的训练,总觉得还没写够本儿,看我多贪心。
周三的外貌描写片段指导课一结束,孩子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明天放学后,我就写,我就写你们俩(我和她爸爸)。”这孩子!3个月课程过后,进步的最快的是在写作上如何占便宜、如何走捷径,说白了就是学会了从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下手。孩子3个月前,包括参加亲子写作群最开始,习作选择的人物和事件儿有时都让我莫名其妙,还不得其解,总觉得她情感有些缺失。
这次的外貌描写片段是需要被描写人自己点评和交叉点评的,可最近,因为一件家庭琐事,我家一直销烟弥漫,家庭氛围不太和谐。为了姑娘这次外貌片段描写,周三晚上课程结束后,本来想和老公好好唠唠,可一看他一沾枕头就震天动地的呼噜声,一想到他连日来的心焦和憔悴,心一软,算啦,我就给他发微信吧!他能看就看,看不到就算啦!我从当天晚上的10点一直发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周五中午,孩子上学后,又和他深谈了一次,不知道他的心结真正转变过来没有?但该做的我都努力了。
周四一放学,孩子就将当天的作业安排好,安排好了《外貌描写》的片段写作时间。说真的,我真没将这次的习作训练放在心上,就一个一、二百字的小片段练习,也就半个小时就能搞定。可就在孩子要下笔前,我又思考了一下,真是那么简单吗?要知道,往往“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同理,往往“最拿手的事情操作起来却又是最棘手的。”可不能让孩子又掉回那个“弯弯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儿……”的怪圈里。
在孩子信心满满,拿出纸笔准备创作前,我找到路老师的授课语音,“姑娘,别急,咱俩再听一遍路老师是怎么讲的?”有时候先入为主会得不偿失,而陪伴加共同学习却能事半功倍。
利用几分钟时间,我和孩子又听了一遍外貌描写的授课内容,可恰恰就这短短的几分钟,让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一瞬间,我转变了对《外貌描写》训练的一切看法,我突然领会了路、赵二位老师的意图,他们不愧是高手,太狡猾了,太那什么了……看似一张小小的亲子写作群的近期动向的图片,竟然蕴藏着无穷力量的小宇宙……
“姑娘,听明白没?外貌描写是为感情描写服务的,千万不要为了描写外貌而描写外貌,说白了,还是意在笔先。”“妈妈,那我们快拍照吧!”“不,我给你选两张照片,你就写这两张照片上的爸爸、妈妈的外貌。”
我选了一张十年前我抱着姑娘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是2008年五月份拍的,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们刚刚换着春秋常服。那时候,我还是一位小小的技术11级、上尉,刚当母亲不到一年、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也不大,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都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让孩子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后,我问她:“你能感受到妈妈当时的感情基调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开心!”“是的,我当时开心、快乐,充满了希望……”“妈妈,为什么充满了希望?”孩子不解地问。“因为妈妈怀里抱着你,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你茁壮成长,你就是我的希望。”
“好了,老规矩,咱们先列提纲。”孩子提起笔,想好了布局,列起了提纲。“想想路老师是怎么讲的?想想她例举鲁迅先生的著作。”“对,我们周老师也曾经说过,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条件的改变。”这小东西上套了。
孩子反复看了路老师例举的例文后,写了《妈妈的外貌描写》,写完之后,先自己修改,然后我们娘俩又共同修改了一下,不知不觉,一个小片段就用去了一个小时。
之后,我又给她选了一张爸爸陪她学习的照片,我让她还是先确定感情基调,她很快确定了“严肃、认真、满是父爱的基调”。《爸爸的外貌描写》她写得很快,半个点儿搞定。我以为她写的有经验了,所以写得很顺利,但是与《妈妈的外貌描写》对比,总觉得少点什么?但我没琢磨明白,因为以孩子跟她爸爸的感情(她和她爸爸更像是朋友,像哥们儿。),不应该写成那个样子(简书的弊端是改后时时更新,没有修改的痕迹。),转念一想:反正还有赵老师点评,到时再改。
还没等我将习作发给赵老师点评,周五7:30,路老师又在群里发了一条“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的内容,我当时茅塞顿开。
周五下午放学写完作业后,我给孩子看了一下路老师发的微信内容,我又把爸爸那张照片拿出来,“姑娘,你再用心感受一次,看看《爸爸的外貌描写》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我和爸爸自我点评和互评后,就发给赵老师点评了。”
孩子仔细地思考了路老师发来的区别,又看看照片,再看看写得内容,“噢,妈妈,《爸爸的外貌描写》片段,神态描写多于外貌描写,我再好好观察一下,马上修改。”
孩子修改完成后,我和孩子爸爸按照此次的习作要求,认认真真的自我点评和交叉点评后,发给了赵老师。
很快,赵老师就给我回音儿了。我和赵老师每次都是语音沟通,我认为这种方式更直接,文字点评太含蓄了。首先,赵老师对孩子的习作进行了表扬,随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妈妈的外貌》描写的缺点,比如最重要的特征——妈妈的警衔、妈妈的身材、妈妈的发型……等等。还指出,10年前,我30出头,大好年华,怎么会有鱼尾纹呢?当然,眯眯眼时,眼角有些小细纹是不可避免的。
在记录好赵老师对孩子《妈妈的外貌描写》片段的点评后,我又请他对《爸爸的外貌描写》进行点评。“非常有意思,如果放在文章中,这段爸爸的外貌描写会使文章很有味道、很亲切,没有明显问题。孩子挺敢写,绿豆式的小眼睛(她都想写她爸爸的眼睛是绿豆蝇子式的。)、车厘子式的嘴……”
真没处说理去了,我全程跟踪的《妈妈的外貌描写》,高手指出一堆需要完善的地方(赵老师:如果您有机会看到我这篇文章,千万别介意,我这是得了便宜卖乖,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爸爸的外貌描写》却得到了高手的诸多表扬。
我跟孩子转述了赵老师的点评后,那爷俩儿美的,尤其是爸爸……具体情形我都不屑描述了。“姑娘,这回你也狠点写妈妈的外貌,比你爸还狠……我给你当道具,豁出去了。”
这样就有了成型的“妈妈10年前有些五大三粗”的描写,我大学同学特意点评“孩子描写得那是相当的贴切……”
一篇,还算不上一篇文章的小片段,却蕴藏着这么深的立意,不容易呀!就像德芙巧克力的广告“小身材大心意……”就像一本书的名字“小道理大智慧……”做人、做事不都是这样吗?